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美白神药烟酰胺,听听药师怎么说?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3-29 12:02:02

说到烟酰胺,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美白,所谓一白遮百丑,拥有白皙透亮的肌肤是众多女性朋友的追求。近年来,烟酰胺在化妆品行业十分火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护肤产品,很多人用了含有烟酰胺的产品后发现,并没有达到美白效果,那么烟酰胺成分对于皮肤美白的实际作用究竟如何呢?

一、什么是烟酰胺?

本质上,烟酰胺是一种B族维生素,是维生素B3(烟酸)的衍生物,又称尼克酰胺,它是一种多功能水溶性成分,性质稳定,不易被酸碱和高温破坏,临床上较为广泛的被用于治疗光敏性皮炎、痤疮等。

关于烟酰胺的护肤功效要从美白说起,烟酰胺的美白机制主要有两点:

1.阻止从黑色素细胞到角化细胞的黑素小体转运,从而影响皮肤色素沉着。黑色素只有被传递到角质细胞后,才会令皮肤看上去变黑。而烟酰胺就是作用于已经产生的黑色素,抑制它的转运,使其无法到达皮肤角质层进行沉积,从而达到美白效果。

2.加速新陈代谢,促进含黑色素的角质细胞脱落。由于烟酰胺分子较小,可以直接由细胞吸收,能够恢复细胞能量,加速胶原质的合成,从而促进含有黑色素的角质细胞脱落。

既然有美白的机理在,为什么还有人说它没有效果呢?

实际上,人体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主要是由黑色素的数量、分布及类型来决定。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生物色素,由分布在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从合成到分布至角质形成细胞最终导致色素沉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从客观上来说,烟酰胺本身确实有美白的作用,但有些时候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首先是因为目前市场上对于烟酰胺产品的宣传有些过于夸大,导致大家对它的期待较高;其次,美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生化过程与机理,从黑色素细胞里酪氨酸经酪氨酸酶催化合成、生成、分泌转运到角质细胞的步骤,而烟酰胺主要在黑色素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抑制作用,仅是其中很小的一环,指望烟酰胺发挥多么强大的作用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不阻隔紫外线,不控制炎症发生,只依赖于烟酰胺产品来达到美白是不容易做到的。

烟酰胺的副作用?过敏?不耐受?

烟酰胺在pH值为6的溶液中,稳定性最佳,在pH值大于或者小于6的情况下会分解形成烟酸。同时烟酰胺本身就是烟酸的酰化物,由烟酸进一步反应得到,在烟酰胺的原料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杂质烟酸。而烟酸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在使用高浓度烟酰胺产品时可能会出现红肿热痛等过敏现象。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烟酰胺不耐受的情况,所以肌肤敏感人群在外用烟酰胺时要格外注意。

使用烟酰胺会导致皮肤长毛?这也是大家关心较多的一个问题。如果觉得使用了含有烟酰胺的产品之后脸部毛发变得明显,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本身就有毛发,只不过不明显,在皮肤变白之后对比更加明显了,给人一种长毛的错觉。第二种,烟酰胺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微循环,这可能会对毛发的营养有帮助,本来在毛囊中因营养供应不足没有生长的毛发长出来了。

总之,对于烟酰胺产品女孩们一定要客观的看待,它既没有那么神奇也没有那么可怕,在使用含烟酰胺的产品时要注意采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阶梯使用方法,逐步提高皮肤对它的耐受度,减少过敏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Hakozaki T, Minwalla L, Zhuang J,et al. The effect of niacinamide on reducing cutaneous pigmen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 Br J Dermatol. 2002 Jul;147(1):20-31. doi: 10.1046/j.1365-2133.2002.04834.x. PMID: 12100180.

[2] Wohlrab J, Kreft D. Niacinamide -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its topical use in dermatology.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4;27(6):311-5. doi: 10.1159/000359974. Epub 2014 Jun 27. PMID: 24993939.

[3] 马梓育,陆洋.体内黑色素合成、调控及常用天然、中药来源的黑色素抑制剂[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4):58985916.DOI:10.19540/j.cnki.cjcmm.20200818.601.

[4] 余辉,申国庆.烟酰胺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22(03):262-265.DOI:10.13664/j.cnki.pcr.2014.03.025.

[5] 烟酰胺对人皮肤黑素细胞黑素转运作用研究[J]. 帕它木·莫合买提,阿尔孜古丽·吐尔逊,热沙来提·阿不都瓦衣特,金锡鹏,沈光祖.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08)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陈燕 谢雪萍

标签: 角质细胞 黑色素细胞 酪氨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