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是否会引发疾病?
央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环境科学与健康领域顶级期刊《国际环境》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在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当中,近80%的样本都检测出了微塑料——这是第一次在血液样本中发现微塑料。
新研究发表在《国际环境》期刊上(图片来源:《国际环境》官网截图)
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微塑料无处不在。它们如何进入人体血液?对人类健康有何危害?我们能否阻止微塑料的进一步侵害?
首次在血液样本中发现微塑料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研究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塑料碎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发现的微塑料越来越小。目前已被发现的微塑料粒径范围很广,甚至小到微米、纳米级别。
微塑料的颗粒越小,它们进入血液的可能性越高。前几年,权威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有文章提到:小于10微米的较小颗粒,有可能穿过细胞膜,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的所有器官;如果微塑料粒径达到纳米级,这种风险显然更高。
但这仅仅是理论推测。此前的研究已经在人类的大脑、肠道、未出生婴儿的胎盘及成人和婴儿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从未在血液样本中发现过微塑料。
而这一次的研究,则让之前的担心成为了现实。这项新研究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22位匿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中,研究人员发现其中近80%的样本含有微塑料。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总共测试了5种塑料成分,但一名志愿者的血液样本中竟然同时存在其中3种塑料成分。
微塑料如何进入血液?
微塑料无处不在,背后是发展迅速的塑料工业。塑料工业从1950年才开始发展,但现在,全球塑料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多吨。耐腐蚀性强、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可塑性强、绝缘性好等优点,让塑料制品被大范围使用。
但是,废旧塑料的处理却是一个大难题。如果焚烧处理,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果对塑料进行再利用,成本很高;如果让废旧塑料在自然界里慢慢降解,有些品种的塑料则需要耗时400年以上。于是,人们想到了大海,每年近1300万吨的废旧塑料被释放到河流和海洋中。
正是这些难以处理的塑料,成了进入人体血液的微塑料的来源。
新研究分析认为,人类血液中的微塑料很可能是通过黏膜接触,也就是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被吸入的小颗粒可能会被吸收并积聚在肺中,大多数较大的颗粒则会因为咳嗽而被吞咽,并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被人体吸收。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补充道,降雨也是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雨水冲刷会让微塑料进入水体,进而再通过如鱼虾等食物进入人体。前两年有研究发现,海盐中存在比较多的微塑料,这也是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
高温亦是帮凶。高温下,会有微塑料从塑料杯壁上脱落,进入咖啡等饮料当中。刘建国表示,曾有研究发现,一次性纸杯表面的塑料膜也有可能部分脱落并被人体吸收。另外,还有大量微塑料来自衣服。洗衣机的高速旋转会让衣服上的细小塑料碎片脱落并进入水体,最终又可能通过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
不过,研究者表示,微塑料颗粒是否会一直留在人体内、是否会被运送到其他器官、是否会引发疾病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而且,这项研究的血液样本仅来自22名志愿者,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要阻止微塑料危害的进一步扩大,需要马上采取行动。好在,与废旧塑料治理相关的国际行动已经开始。3月初,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来自175个国家的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签注了该决议。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需要做的仍然是坚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更多关注环保议题。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杨扬
编辑:马露丝 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