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的今天,“睡觉”有了新的作用
1842年3月30日,也就是180年前的昨天,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地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身麻醉。
他的妻子便把这天作为庆祝日,纪念这次成功,后被延续下来,于是3.30便成为了国际医师节。
那么,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全身麻醉。
01全身麻醉就是手术中“睡一觉”吗?
全身麻醉所谓的“睡一觉”,其实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睡眠更“深”。
全身麻醉是通过使用一定的药物,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意识消失、反射抑制、痛觉丧失、肌肉一定程度的松弛。
麻醉药物有吸入、静脉注射等方式,可以单纯使用一种,也可以复合使用。
文章开头提到的乙醚,属于吸入麻醉药,除此之外现在还有氧化亚氮、地氟烷、七氟烷等;静脉注射麻醉药,主要包括硫喷妥钠、氯胺酮等。
这些药物各有优劣,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此基础上,全身麻醉还会应用到另外两种药物,其一就是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可以让人不会“疼醒”;
其二就是肌肉松弛药物,如琥珀胆碱、维库溴铵等,可以让人不会“乱动”。
这样,不仅术中病人舒适,做手术的医生也方便进行操作。
全身麻醉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适用所有手术,尤其是一些心脏手术、肺部手术等大型手术,则只能使用全麻。因此,只要患者身体情况经评估达标就可以进行全身麻醉。
02全身麻醉会不会“一觉不醒”?
诚然,由于全身麻醉过程中,人是不能自主呼吸的,咳嗽等保护性条件反射也会消失,与相对能够保持意识清醒、保留保护性反射的局部麻醉比较,全身麻醉确实更有风险。
但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们会为全身麻醉的患者戴上呼吸机,并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预防性地应用止吐药等,并全程严格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
总体来说,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麻醉的风险是基本可控的,由麻醉导致损伤的发生率也比较低。
人们常误解的全身麻醉死亡风险高,其实可能更多的与疾病自身有关。
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常是比较大型的手术,比如开颅手术、开胸手术等,而需要此类手术的疾病本身就有着较高的死亡风险,不能简单的把恶性结果只归咎于全身麻醉。
03全身麻醉到底会不会影响智力?
很多人觉得全身麻醉后会影响到大脑,使人变傻、记忆力减退,这是真的吗?
这就要分人群来讲了,通常来说,青壮年的病人做全身麻醉,对神经系统以及记忆力、智力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对于小孩子,特别是处于神经发育期的孩子(2-3岁),多次的麻醉就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甚至对记忆力产生一些影响。
当然,偶尔的一次或两次必要情况下的全身麻醉,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者处于阿尔茨海默病前期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记忆力有可能会下降。
因此如有进行手术的需要,还是建议权衡利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
04 全麻手术结束后是怎么醒的?
其实,病人从手术室被推出来,家属可以见到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两次“预苏醒”了。
手术结束后,病人会在手术室完成第一次“预苏醒”。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如果意识、血压、心率都正常,也没有疼痛和恶心呕吐,就会被送往恢复室。
在恢复室会进行第二次“预苏醒”,经过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等病人能够完成睁眼、动脚等指令时,就可以送回病房了。
有些病人虽然已经被推回病房了,但由于术前紧张,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可能会有些嗜睡,这时候能不能让他们睡觉呢?
这需要家属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果一分钟能呼吸10次以上,胸腹起伏正常,隔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叫一下能有反应,监护仪上也一切正常,就可以让病人睡觉,好好休息,没必要强撑着保持清醒。
当然,如果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告知医生。
参考资料:医学微视官网 - 左明章 主任医师《麻醉的风险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