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疫情之下,肿瘤患者仍在这里找到希望!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4-01 20:59:10

当下,新冠疫情仍未停止。肿瘤患者就医问题怎么办?疑难患者的需求还能否解决?为了最大程度地为肿瘤患者开展精准的治疗,尽管疫情形势严峻,医院防疫任务繁重,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MDT专家团队仍然坚守在“抗癌战场”,积极利用线上系统有条不紊地组织MDT讨论,强强联合为妇科肿瘤患者点亮希望。

应诊尽诊,线上MDT帮助恶性肿瘤患者

40岁的兰女士(化名)是一名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一个月前刚刚接受手术治疗。再生一个孩子,做一次母亲,是她梦寐以求的生活轨迹。术后身体恢复后,她慕名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迫切希望得到一个精准的诊疗方案。

按照积累的临床经验,兰女士并不适合保育治疗。“IC3期意味着患者的腹腔液中已出现癌细胞,如果不及时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延迟治疗,将影响患者预后。”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危,已经在疫情防控一线连夜指挥奋战多日的华克勤教授仍然带领团队查找学习国内外文献,希望能通过MDT多学科会诊,集合医院多学科优势帮助兰女士。

MDT多学科会诊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3月29日,在医院妇科部主任鹿欣的组织下,医院妇瘤科、普妇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科室专家齐聚线上,华克勤、周先荣、鹿欣、胡卫国、易晓芳、朱芝玲等教授同放射科专家马凤华和病理科专家陶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等,多方论证,为兰女士提供最优化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场MDT会诊持续近3小时。受益的除了兰女士外,还有其他4位肿瘤患者。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罕见的三月龄滋养细胞肿瘤患儿,有外阴癌患者、高级别浆液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既有疑难恶性肿瘤也有罕见疾病……来自各学科的“最强大脑”围绕“扩大手术范围还是放化疗?”、“手术范围如何精准?”、“患者能否既切肿瘤又保留生育功能?”等焦点或矛盾共同探讨决策,为患者制定精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一站式解决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他们带来更多获益。

辗转多地,这个病理诊断太关键了!

疫情之下,很多人的生活、工作节奏变慢,但恶性肿瘤的治疗就是与时间赛跑,早一天明确诊断或许就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机会。

36岁的柳女士,去年5月下腹疼痛十多天,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发现一侧卵巢有7cm*6cm*6cm大小的肿块。很快,柳女士就在当地接受了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卵巢癌肉瘤。术后的恶性病理结果让她无法接受,柳女士赶到北京做了病理会诊,会诊的结果显示:未成熟畸胎瘤伴有高级别肉瘤。

病理的结果对于后续治疗、复发预测至关重要。接下来怎么办?肿瘤会不会复发?两家单位病理结果的不一致,让柳女士焦虑不已。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柳女士第一时间带着切片慕名来到红房子医院,请周先荣主任会诊。

周主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资料,仔细分析病理切片,如同福尔摩斯探案般寻找可疑的蛛丝马迹。凭借丰富的阅片经验,周主任通过少量的组织形态,发现“异常之处”,而后的免疫组化也证实了他的猜想。柳女士卵巢上的肿块,不是单一的未成熟畸胎瘤伴高级别肉瘤,而是更为复杂的恶性混合性原始生殖细胞肿瘤,含未成熟畸胎瘤III级和间质样卵黄囊瘤,伴继发体细胞突变型高级别非特异性肉瘤。间质样的卵黄囊瘤一般是由化疗引起的改变,但是柳女士未曾化疗,这样的病理结果就更为罕见。

哪怕是疫情严峻的时刻,病理科也及时给予柳女士准确答复,这一诊断为她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权威指导。随后,柳女士需要尽快补充手术,切除子宫、另一侧的卵巢和输卵管,甚至进行淋巴结的清扫。

通过显微镜放大几千倍,在油画般的病理图像中抽丝剥茧、顺藤摸瓜,讨论会上,年轻医生也经常会拿出难以确定的病例和“大咖”们讨论,学习阅片技巧,“实战训练”让他们获益匪浅。

红房子医院病理科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妇科病理诊断“金招牌”,科主任周先荣教授更是国内妇科病理诊断权威。虽然口碑在外,病理科却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多年来一直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哪怕是疫情期间,也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全科病理大讨论。高年资医生分享宝贵经验,年轻医生边看边学,日复一日的“传、帮、带”,才造就了病理医生敏锐的洞察力。目前,病理科的一半医生响应医院号召,在浦西封控管理前赶回医院,留住在科室,始终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为很多像柳女士这样情况紧急而复杂的患者明确诊断。

目前,上海疫情正处于防控关键阶段,红房子医院的很多医护人员大都已经7-10天没有离开过医院。“患者的每一个需求都关系到她们的切身利益。”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应诊就诊,集思广益为患者指出方向。

撰文:李敏、李妙然

编辑:李妙然

标签: 治疗方案 明确诊断 年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