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帕金森词典类读物《抗帕词典》今日发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图/视觉中国
今年的4月11日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既是中老年的第三大“杀手”,又出现了年轻化的发病趋势。而我国有300多万帕金森患者,每年新增约10万患者。
为了提升大众对帕金森病的科学认知,推动中国帕金森病诊治规范化,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共同指导,美敦力发起的“把生命典亮”拥抱郁金香五周年回顾暨抗帕词典发布会于4月1日通过线上直播举办。
国内首部词典类抗帕读物《抗帕词典》发布 图/张华
我国有约300万帕金森病患者
每年新增10万患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病。作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健康“杀手”,这种脑重大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约300万帕金森病患者,65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为1.7%,每年预计新增10万患者。预计到2030年,患病人数将达到近500万人,约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然而,该病在我国仍处于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的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生弟教授说。
据统计,有40%的人认为帕金森病完全是遗传疾病;有30%的人认为帕金森是致命的疾病;还有10%的人认为帕金森可以被根治。这些都是对帕金森病的误区。陈生弟教授指出,经过200多年来对帕金森病的探索,帕金森病的病因始终是未解之谜,可能是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工作作用的结果。“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了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而使得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
帕金森病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提高对帕金森的疾病的认识
避免大众陷入误区
当罹患帕金森病的时候,患者了可能会出现“面具脸”双眼凝视(眨眼少)、姿势前倾、行走时手臂不摆、下肢僵硬、髋膝关节屈曲、慌张步态等症状。但是患者往往还以为是老年痴呆等疾病,专家指出,应对帕金森病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根据年龄、症状类型、严重程度等选择药物。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 图/张华
“药物治疗是基础,当病程超过5年药效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首选微创外科治疗手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说。
为了提高大众对帕金森病的认知,我国帕金森病领域的25位专家参与编审《抗帕词典》,旨在提升帕金森病患者、家属、基层医生和普通大众对帕金森病和科学治疗手段的认知,避免陷入误区。
“《抗帕词典》收录了丰富的帕金森病相关名词,覆盖疾病、用药、手术、康复和医学人文五大方面,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我们专业的疾病知识也可以通过有趣的方式让人了解。”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王丽娟教授介绍道,“最让我们自豪的一点是,本书为公益赠送形式,不收取费用,希望能为更多帕友和家属提供帮助”。
帕金森病需要综合治理
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
并且要长期管理
“帕金森病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药物、手术、康复和心理疏导应该始终贯穿在患者的治疗中,通过长期管理,这样才能使患者获益。”张建国教授介绍,“DBS疗法是外科首选的治疗手段,经过内外科医生的协作,手术和药物的治疗相结合,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悉,所谓DBS疗法,即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运动症状的目的,是外科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该疗法全球临床应用超30年,造福全球超17.5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目前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首选外科疗法。
脑起搏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据了解,在2021年进博会全球首款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亮相。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的胡永生教授介绍,“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国内脑科学研究也围绕着这些方面展开,脑起搏器DBS可以被看作为脑机接口的一个尝试,未来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将朝着更智能化、更数字化、更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