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篇SCI论文,本科生逆袭协和医学院,专家怎么看?
科学合理地使用SCI指标
撰文 | 汪航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近日,一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研录取名单引发热议。
名单显示,复试环节中,初试390分考生被刷,331分考生凭借复试高分逆袭,拿到了唯一的录取名额,由于初试分差过大,有人质疑复试过程有内幕,还有人称逆袭考生是“领导的孩子”。
3月31日晚,济宁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相继辟谣,“录取考生父母皆在山东青州务农”、“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
考生逆袭凭借的是一篇SCI论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为6.58分。有医生指出,这已经可以让硕士,甚至是一些博士顺利毕业。
如何看待考生凭借高分SCI论文复试逆袭?医学研究生缺乏临床经验,如何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否属于另一种“SCI至上”?医学界”就此请教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原主任张澍,他曾多次发表提案,推动改善医疗界“唯SCI”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原主任张澍
SCI是加分项,不是入行门槛
张澍主任认为,SCI论文并不能和真正的科研及临床贡献画等号,但报考顶级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SCI虽不是入门门槛,但绝对是加分项。
“像协和这类以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医院,更倾向于选拔研究型人才,如果一名考生发表过SCI论文,至少说明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他解释,这与医院的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一个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的医院,更加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求医生在临床技术的前提下,具备科研能力。
“只要能进入到复试,说明基础水平是过关的,那么复试就更看重综合能力,比如你有没有当医生的情怀、研究能力怎么样等方面,不同医院也有不同的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研究生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种。前者以临床实践为主,后者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致病机理,并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策略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两种培养方式背后,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为例,张澍主任介绍,机构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双轨制来进行评估考核,教授分为长聘教授和临床医学教授两种。
“长聘教授主要用论文和研究能力来进行综合评估,临床医学教授更加重视临床技术能力,二者也可以互相叠加。”
医学研究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方向时,也是在选择评价自身的价值体系。“在没有临床经验前提下,论文水平是快速判断学生医学素养的重要参考之一。”
除研究能力外,北京协和医院还有着非常严格的选人标准,据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医者》栏目,郎景和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新来的学生必须是博士,然后在协和做临床博士后。我们刚来协和的时候院长讲,第一必须好好地做住院大夫,这五年不要结婚,第二是要把英文学习好,第三是把身体搞好,你才能在协和待下去。”
科学合理地使用SCI指标
医学领域中存在着“SCI至上”、“唯论文”现象,将SCI论文作为医生晋升的重要指标,早已饱受诟病。
早在2019年两会期间,张澍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公开表示,反对用SCI论文作为医生职称评估的硬性指标。
“从学科层面来讲,医生有好的研究能力,多发表好的文章肯定是值得鼓励的,但不能把SCI当作考核的唯一标准。”
他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一定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但是很多写出好SCI论文的未必就是一个好医生。特别是对于基层而言,“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是,谁是合格的临床医生?谁能治好病?”
“所以我们当初的提案针对的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这些基层医院,希望它们不要偏离治病救人的根本方向。”
2020年,“唯SCI”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关注。
政策从学术同行评价、学科和学校评估、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展开,提出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
“这让一些为临床做出贡献但没发过SCI论文的医生也能得到晋升机会,发挥更大价值。”
张澍主任同时强调,这一系列文件并不是在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而是引导各界要科学合理地使用SCI指标,建立起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
“大医院,临床与科研要‘两条腿走路’,基层医院要让医生回归到病人身上。”他建议,探索更为精细的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
“比如临床能力占50%,论文占30%,还包括医德、政治思想道德、业务水平、临床治愈能力等其他维度。”
责编:汪航
校对:臧恒佳
制版:薛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