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何时手术,需要审慎决定,切掉胆囊不是首选方案
胆石症,是胆囊和胆管等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具有年轻化趋势,每1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人患有胆石症。不过,75%左右的胆石症患者,可能终生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尔发现胆石症。其余的25%会出现症状,部分患者会发生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于是,胆石症患者就会陷入纠结之中,心中疑惑,是不是应该早点切掉胆囊,从此断绝胆石症?有没有不用切手术刀的保守治疗方案呢?咱们现在就结合相关科研结论,为大家分析和支招。
胆石症,病因并不十分明确,目前学术界认为,是遗传、营养代谢因素、胃肠道疾病、感染等多种因素所致,通俗讲,胆石症与饮食相关,但是,不是吃出来的疾病。胆汁中的胆汁酸和卵磷脂减少,胆固醇含量过多,会增加胆石症的风险。胆囊和胆和胆管的结石,按照化学成分可以分为3种,第1种是胆固醇含量超过98%的单纯性胆固醇结石,这种结石是皂白色或黄色。第2种是褐绿色带花纹的混合性结石,胆固醇含量约60%。第3种是胆红素结石,是胆固醇含量低于45%的红褐色或黑褐色结石。通常,发生在胆囊的多数是胆固醇结石,发生在胆管的主要是胆红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
胆石症,按照症状及表现,可以分为3个阶段,无症状阶段、有症状阶段、并发症阶段。多数的胆石症患者,可以长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是,胆石症可能引起胆囊发炎、水肿、感染、甚至穿孔,结石刺激胆囊,可能导致胆囊萎缩,影响正常功能,并且增加癌症风险。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形成堵塞,胆汁无法有效地排出,就会导致急性胆囊炎。这样看起来,似乎胆囊切除越早越好,但是,临床研究表明,胆囊切除之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上腹部隐痛等问题。
对于无症状阶段的胆石症,既往的观点是,如果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患者年龄50岁以上、合并心血管或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在室外工作,应该尽早手术治疗。因为,较大的结石,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石患者的9倍以上。如果患者发生胆绞痛,可以先进行解痉药物治疗。如果出现发热、黄疸、低血压、陶土样大便等表现,是存在并发症的信号,需要及时就医,确诊病情,进行手术治疗。
应对胆石症,大致而言,有4类方法。第1,是应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这种方法只对单纯的胆固醇结石有效,需要长期服药,而且复发率超过50%。第2种,是保胆取石手术,目前有多种微创手术方法可以选择,能够保留胆囊功能,但是,具有一定的复发率。第3种,是外体碎石法,这种方法有损伤肝脏的风险,已经较少采用。第4种,是胆囊切除术。这种方法看似彻底,但是,实际情况是,切除胆囊后,肝脏继续分泌胆汁,仍然可能发生胆管结石。因此,需要权衡利弊,才能决定治疗方案。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胆石症研究的最新进展,是通过激活肝脏和小肠中的雄烷接受器,改变胆囊和形成结石的胆汁的化学成分,同时,提高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数量,增加胆汁酸的再吸收。实现胆固醇、胆汁酸、甘油三酯的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胆石症的效果。这种方法,还处于临床验证阶段,预防未来会根据相关机理和靶点,设计特效药物。
普通百姓面对胆石症,需要注意,千万不能误将胆石症当成胃病来治疗。胆囊疾病与胃病之间存在相似的表现,比如,腹痛或消化不良等,应该仔细鉴别。比如,胆石症引起的表现,主要是右侧腹部疼痛,胃病的疼痛则集中在上腹中部。胆石症主要引起持续性的隐痛,胃病的疼痛与进食相关,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饥饿痛,胃溃疡表现为餐后疼痛,并且伴随反酸、烧心等症状。胆石症患者服用胃药,可能会缓解症状,但是,也会掩盖病情,为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嵌顿埋下隐患,因此,出现腹痛或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应该及时通过B超及胃镜等检查,确诊病因,不宜盲目吃药。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