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今日清明|清明时候雨初足,养生宜防外感、散郁热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4-07 19:00:56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今日,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气。

气温转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万物欣欣向荣,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认为在这个时节,桐花开放,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唐)白居易 《寒食江畔》节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

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宋)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活动。此时,养生应注意多食时蔬散郁热,追思伤怀宜节制。

1

吃青嫩时蔬散郁热

春风轻抚,新鲜青嫩的食材应时而生,脆嫩的春笋、草绿的马兰头、泛紫的菜苔……令人应接不暇。踏青途中,顺手采摘可食的青嫩野菜,巧手制作美食,曰“咬青”。

青嫩时蔬能清散春季体内的郁热,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最负盛名的当数南方的青团糕、北方的荠菜饺,还有清明前绿茶。

人们可准备新鲜南瓜叶、芹菜叶等青菜,将其粉碎后过滤取汁,制作青团,追忆儿时的家乡味道。

北方的山野中,成片的荠菜青翠欲滴,清洗、剁碎后,加入肉馅,制作成水饺、蒸饺,让人食欲大增。荠菜明目益胃,尤其适合肝气不畅、双眼痒涩的人食用。

清明出好茶,气温适中、雨量充沛保证了茶色翠绿,茶质柔嫩。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毛峰,信阳的毛尖,峨眉的竹叶青等春季新茶,能清利头目、消除热渴。

2

火气旺盛可“寒食”

民间有“清明吃艾,勿怕雨浇”的说法,人们也可食用用新鲜艾叶制作的糕点——艾馍馍,借助艾草升阳气、散寒湿的功能预防外感。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人与天地相应,身体随阳气升腾,功能较为亢奋,内火易郁,常见头痛、心烦、双眼干痒、口气重浊等不适。火气旺盛的青壮者可适当“寒食”,多吃新鲜青菜、清淡素食,小朋友可选喝甘蔗汁、椰汁,有助调整身体状态。

3

追思伤怀宜节制

清明时节,人们追思远逝的亲人故旧,难免悲痛、忧苦。古人提倡“祭之以礼”,用文明、有序的仪式,配合肃穆、韵律的表述与动作,传达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感恩心绪,也可抒发情感,减轻悲苦情绪的累积对身心健康的损伤。

移情法可舒缓清明的悲苦情绪。严肃礼仪之后,郊游踏青的欢娱之旅旋即开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和亲友们相约踏青出游,有助于平复心绪、调畅情志,驱散因阴雨、思亲而致的阴霾。适当的户外活动还能调动机体功能,促进人体阳气的振奋。

4

气候变化勤换衣

清明时节,气温上升迅速,但气温波动大,晴雨交替,日夜温差偏大,考验着身体的调节适应能力。这种气候变化更易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需要格外注意,外防感冒、咳嗽、发热,内防血压波动、情绪波动以及老年人的心脑功能状态变动。

晴朗日子,白天升温迅速,年轻人换上轻薄艳丽的新装,老年人也不必春捂,避免过热大汗。夜晚和阴雨时,降温明显,需及时添加保暖外衣,避免受凉伤风。

此时因自然环境的暖湿条件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繁殖传播,外寒内热状态易加大外感“瘟疫”的疾病风险,大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切莫懈怠放松。

作者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杨威

审核 |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贺娟

策划 | 谭嘉 王宁

编辑 | 范洪岩

标签: 清明时节 清明时候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