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1种古代用来杀人的毒药,是怎样被中国医生变成抗癌药的?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4-08 08:59:22

如果说砒霜是救命药,武大郎肯定第一个不同意。

但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毒物,放在科学家的手里,竟然成了一种救命的药。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有科学家把这种“杀人”的毒药用来治病,甚至用以对抗最凶险的白血病。

今天,典哥就带你走进历史,去看一看这个变“毒”为宝的故事……

说起砒霜,你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

毒药?

老鼠药?

鹤顶红?

“大郎,该吃药了!”

“我不要你死,允礼!”……

没错,砒霜最广为人知的用途,就是毒药。

不管是解决配偶,还是赐死嫔妃,它都是古代毒药界顶流的存在。

(图片来源:soogif)

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英文缩写为ATO)。它是砒石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后,升华而成的结晶或粉末,又被称为“砷剂”。

(最原汁原味的砷矿石就长这样)

砒霜(砷剂)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关键在于——

它的无臭、无味,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极少量的砒霜就能要人性命。

急性中毒者会出现多个系统受损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混有血丝、四肢痉挛、昏迷、抽搐等。

(腾讯医典自制)

中毒后,多在24小时之内因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死状很惨,眼结膜、鼻及口腔黏膜充血或糜烂出血,“七窍流血”就是形容砒霜中毒的[1-2]。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砒霜也不例外。

是毒还是药,决定权始终在于用它的人。

砒霜(砷剂),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矿物药。

在中国,砷剂至少有三年千年的药用历史[3]。

孙思邈用含砷的药丸来治疗疟疾。

古文献还记载,砒霜可治“翻花瘤”“翻花痔”,类似于现代肛管肿瘤等疾病[4-5]。

西方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就曾用雄黄(四硫化四砷)和雌黄(三硫化二砷)制成的膏药,来治疗溃疡[6]。

到了18世纪,西方一些江湖郎中把砷剂当成保健神药,甚至推出一款叫“福勒氏液”的薰衣草味保健饮料,成分是1%的砷酸钾,号称能强身健体,治疗梅毒、疟疾、肿瘤,这种饮料整整流行了150年[7-9]。

(图片来源:soogif)

19世纪,含砷的产品更是无处不在,被用作灌肠剂,甚至夹在面包里或伴着胡椒吃下去[10]。奥地利的一些男人还拿砷剂当伟哥,认为吃下去可以增加性能力[11]。

砷剂毕竟是一种有毒物质,现代医学研究也告诉我们——

“毒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没有哪一样东西是无毒的。剂量决定它成为毒药还是治病的药”[12]。

但前提一定是,要用科学的方法。

在介绍“砒霜抗癌史”之前,典哥想先说出几个名字。他们对这段医学史都有贡献,只是在不同的方向发挥了力量。

韩太云药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赤脚医生用砒石提取物治疗肿瘤中获得启发,进行了有效成分的提取——三氧化二砷。

张亭栋教授、金镇敬教授、徐敬肃教授、孙鸿德教授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将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用于白血病(主要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有效率非常高。

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等(上海瑞金医院),首创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使用,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上海方案”,成为全球都公认的“金标准”。

接下来,典哥就带你看一下,中国医生是怎样用毒药砒霜,攻克一种十分凶险的白血病的。

我们将时针拨回1971 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

一个公社的卫生院传出一个好消息——癌症能治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韩太云药师首先发现,林甸农村的一位赤脚医生用砒石的提取物,在民间治疗各种肿瘤,当时是作为外用药物来使用的。

1971年3月,韩太云进行了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并把它命名为“713”。“713”注射液除了含三氧化二砷,还含有汞和其他元素,当时也称“癌灵1号”。

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医生带队核实情况。原来,是一位老中医用砒霜、轻粉(一种中药)、蟾酥等组方治疗淋巴结核。无意中用来治疗皮肤癌(外用涂抹),竟然治好了。

砒霜、轻粉、蟾酥,属于毒性强的药物,一旦用不对症或剂量多了,很容易闹出人命。

但万一真能用来抗癌呢?

同在专家小组里的药剂师韩太云,和张亭栋医生一起开始了科学研究,对方子进行有效成分提取,摸索出三氧化二砷才是真正的有效成分,并尝试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实验结果还发现,轻粉对肾脏有伤害,蟾酥有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单独使用砒霜的效果最好。

原来,轻粉和蟾酥只是毒药,带来严重副作用,却毫无治疗效果。

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张亭栋教授团队发现,砒霜对一种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癌症效果不错,70%的患者出现了缓解,有的患者体内完全找不到癌细胞的痕迹[13-14]。

(腾讯医典自制)

要知道,当时这种白血病的致死率非常高,总体中位生存期只有16个月,5年生存率为31%[15]。

这个药,当时也称为“癌灵1号”。

当时,张亭栋教授的研究只发表在了中文期刊上,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但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院士团队发现的另一种药物,也有着对APL的优秀疗效——全反型维甲酸(ATRA),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王振义院士。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时间来到1994年前后,刚刚回国不久的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夫妇注意到了张亭栋教授的研究。

于是他们开始了合作,并于1996年在国际顶尖血液病期刊《Blood》上发表论文[16],宣布找出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并将这一中国发现推向世界。

(陈竺、陈赛娟夫妇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来源:《细胞》期刊)

再往后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一种高度致命的疾病,转变成一类能够治愈的急性白血病[17],在国际上被誉为“上海方案”。

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发现,使用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APL,效果比化疗+全反式维甲酸的标准疗法更好,响应率接近100%,2年生存率高达99%[18-20]

这几位医学先驱的卓越成就,也获得了应得的荣誉。

2020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将“生命科学奖”授予张亭栋教授和王振义院士,以表彰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APL的治疗作用。

(图片来源:未来科学大奖)

王振义院士还荣获2010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中国对人类医学非常重要的贡献之一。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其他国家医生在其中的贡献。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65年,两位德国医生首先发现,砒霜配制的“福勒氏液”可以治疗白血病,但毒副作用很大[21-22]。

1931年,两名美国医生也发现,砒霜可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3],并尝试了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直肠给药、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腾讯医典自制)

遗憾的是,这些疗法没能得到持续研究。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对白血病的了解太少了,而砷剂本身具有毒性,作为药物使用时必须通过控制剂量、剂型尽量减低毒性,因此最终被放弃。

这也许就是中国医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用现代医学研究的方法,实现了巨大突破。

这个变“毒”为宝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过去毒人不眨眼的砒霜已经留在了历史舞台,现代的它已经在治病救人的舞台中找到了位置。

关于砷剂抗癌的研究还在继续,目前比较有希望的包括宫颈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等等[24-28]。

我们希望这些研究能早日获得突破。

医学上的探索,永不止息。

小提示

虽然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和癌症,但它依然是毒药有剧毒,大家万万不可私自服用。看病吃药必须遵从医嘱。

审稿专家:梁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血液肿瘤科主任

通讯员:陈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办宣传科

参考文献

[1]杨子东,孙响波,于妮娜,唐迎雪.砒霜的临床应用述要[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08):707-709.

[2[宋灿,黄亚男,朱友文,霍海如,谭余庆.砒霜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03):277-279.

[3]Chinese Medicine Ordinance, Cap 549 of the laws of Hong Kong, 1999, see also: http://www.cmchk.org.hk/cmp/eng/idx_ord.htm

[4]侯麦花, 朱文元, 卢新政. 三氧化二砷由毒药变良药[J]. 医学与哲学, 2003, 24(7):3.

[5]Zhao, Z. (2004) An Illustrat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Hong Kong (in English).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Hong Kong.

[6]Derek, Doyle. NoHaller, J.S. (1975) The Use of arsen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teria medica. Pharmacy in History, 17, 87–100.

[7]Haller, J.S. (1975) The Use of arsen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teria medica. Pharmacy in History, 17, 87–100.

[8]Cohen, S.G. (1996) Asthma among the famous: Thomas Fowler (1736-1801). Allergy Asthma Proceedings, 17, 163–165.

[9]Gibaud, Stéphane; Jaouen, Gérard (2010). Arsenic – based drugs: from Fowler"s solution to modern anticancer chemotherapy. Topics i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32. pp. 1–20.

[10]MacLagan, R.C. (1864) On the arsenic-eaters of Styria. Edinburgh Medical Journal, 10 (part, 1, 200–207.

[11]Bentley, R. & Chasteen, T.G. (2001) Arsenic curiosa and humanity. The Chemical Educator, 7, 51–60.

[12]Gordon, M.E. (2000) Arsenic and old places. Lancet (Correspondence), 356, 170.

[13]Zhang TD, Zhang PF, Wang SR, and Han TY (1973). Preliminary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6 cases of leukemia treated by “Ailin solution”. Med Pharm Heilongjiang1973(3):66-67 (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1973) “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 黑龙江医药1973(3):66-67).

[14]Zhang TD and Rong FX (1979). Treatment of acute granulocytic leukemia by Ailin No.1 and dialectic theory. Medicine and Pharmacy of Heilongjiang1979(4):7-11 (张亭栋和荣福祥(1979).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黑龙江医药1979(4):7-11).

[15]H M Kantarjian, et a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D. Anderson Hospital experience[J]. Am J Med. 1986 May;80(5):789-97.

[16]GQ Chen,. et al.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with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PML-RAR alpha/PML proteins, Blood, p. 88 (3): 1052–1061., 1996.

[17]Zhou G B, et al.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a paradigm of synergistic molecular targeting therapy[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362(1482):959-971.

[18]Hu J, Liu YF, Wu CF, Xu F, Shen ZX, Zhu YM, Li JM, Tang W, Zhao WL, Wu W, Sun HP, Chen QS, Chen B, Zhou GB, Zelent A, Waxman S, Wang ZY, Chen SJ, Chen Z.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arsenic trioxide based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106: 3342-3347.

[19]Lo-Coco F, Avvisati G, Vignetti M, et al.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13;369:111-121

[20]Zhu HH, Wu DP, Jin J, et al. Oral tetra-arsenic tetra-sulfide formula versus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13;31:4215-4221.

[21]Lissauer, H. (1865) Zwei F lle von Leucaemie. Berli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 403–404.

[22]Valentiner, W. & Lissaur, H. (1865) Berli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 320–321.

[23]Forkner, C. & McNair-Scott, T.F. (1931) Arsenic as a therapeutic agent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97, 305.

[24]Murgo, A.J. (2001) Clinical trials of arsenic trioxide in hematologic and solid tumors: overview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The Oncologist, 6, (Suppl 2), 22–28.

[25]Lin, L.M., Li, B.X., Xiao, J.B., Lin, D.H. & Yang, B.F. (2005)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on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breast cancer and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8, 11.

[26]Kong, B., Huang, S., Wang, W., Ma, D., Qu, X., Jiang, J., Yang, X., Zhang, Y., Wang, B., Cui, B. & Yang, Q. (2005) Arsenic trioxide induces apoptosis in cisplatin-sensitive and –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ical Cancer, 15, 872–877.

[27]Sumitomo, M., Asano, T., Asakuma, J., Asano, T., Nanus, D.M. & Hayakawa, M. (2004) Chemosensitzation of androgen-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with neutral endopeptidas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0, 260–266.

[28]Lin, L.M., Li, B.X., Xiao, J.B., Lin, D.H. & Yang, B.F. (2005)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on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breast cancer and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8, 11.

作者:张杰

编辑:张杰、张利、叶正兴

校对:武宜和 | 排版:李永敏

运营:韩宁宁 | 统筹:叶译楚、吴维

标签: 三氧化二砷 第一医院 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