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你最爱的这个姿势,正让你加速变丑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4-13 11:05:02

“吓得我赶紧坐直!”

每隔一段时间,二郎腿都要凭借“吓人”,被抬上热搜。

二郎腿的危害吓坏了几亿人/图源:微博

一名90后女生,因为长期跷二郎腿,导致一侧骨盆上提,出现了“长短腿”的情况,两腿相差1.5厘米。

留言里,清一色的都是“对不起我现在就放下”。

好像每次“二郎腿伤身”被提及,评论区都是这种画风。

我们似乎不是被二郎腿爽到,就是在被二郎腿吓到。

如果你还心存侥幸:跷个二郎腿,真的会导致长短腿、脊柱侧弯、骨盆变形……这些严重的后果吗?

可惜二郎腿的危害,真不是危言耸听。

有没有发现,通常当你跷了一会儿二郎腿,就会感觉腿部、特别是小腿开始发麻。这种麻木是一种“神经麻痹”。

在我们的腿部,有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从膝盖向下延伸,控制着小腿与足部的感觉。[1]

跷二郎腿,就是对这两种神经造成压力,进而使人产生麻木感。

二郎腿的危害真不是吓唬人/图源辽宁卫视《健康道》

只是一方面,长时间跷二郎腿,对足部的胫神经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比如足下垂。

足下垂,简而言之就是无法主动抬起脚和脚趾的前部。

《韩国神经外科协会》曾刊发过一篇研究,证实了长期不良姿势引起的神经麻痹,与足下垂后果之间的关联。[2]

在26名志愿者(均为足下垂患者)中,就有6名是由于跷二郎腿引发病症。二郎腿是除了蹲坐外,引发足下垂的第二大祸首。

二郎腿不仅仅给神经造成影响,也给腿部大大小小的血管带来压力。

人的身体里布满大大小小的血管,为机体输送着养料。

正常情况下,血液畅通无阻。但受到外部压力时,血管就会产生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让血液蓄积在下肢。

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

很不幸,大家喜爱的跷二郎腿就是这种外部压力源之一。当跷二郎腿时,腿部的静脉容易受到压迫,血液回流不畅,就增加了静脉曲张发生的可能性。

坐久了肯定会麻麻的/图源辽宁卫视《健康道》

而且,二郎腿的危害,绝不仅仅局限于膝盖或腿部。

还会导致骨盆侧倾、脊柱畸形侧弯等。

2020年国外的一项研究,证明了二郎腿坐姿与“骨盆不对称“和“脊柱弯曲”之间的因果关系。[3]

会造成腰部生物力学改变/图源CCTV10《健康之路》

当我们坐着时,膝盖连接股骨(大腿骨),又通过髋关节连接到骨盆带,是身体主要的承重部分。

正常情况下,人体重量是均匀分布在骨盆两侧的。

但跷二郎腿时,由于重心会向一侧倾斜,就会改变骨盆位置及平衡,造成骨盆倾斜。

骨盆倾斜伴随着一侧的骨盆上提,也就出现了“两腿长短不一”的现象。

也就是热搜上的“长短腿”/图源微博@山海视频

脊柱一侧的肌肉长期受牵拉,也会造成单侧腰肌劳损,腰酸随之而来。

再往上连接脖子,就造成了脖子前倾,影响我们的体态。

让人变丑是真的/来源CCTV《中国新闻》

此外,2007年国外的一项研究,还得出了跷二郎腿会造成血压升高的结论。[4]

坐姿当双腿在膝盖处交叉时,血压升高;在脚踝处交叉双腿时,却未发现血压明显升高/图源参考文献[4]

由此可见,跷二郎腿不仅会导致肉眼可见的体态变化,也影响着身体的内平衡健康。

毕竟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串联”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能不遵守各个部位的正常工作法则,可着一个部位使劲儿祸害。

相信你看到这里,已经默默放下了二郎腿……

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跷起来。

为什么我们明知二郎腿有这么多危害,却还控制不住自己的腿呢?

原因不外乎两个字:舒服。

这种“舒服”,可能来源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从生理上而言,跷二郎腿其实在降低重心并增加支撑的受力面

体重不变的情况下,受力点由两个脚分散为整个身体的曲面。

接触面越大,重心越低,人体就越稳,单一点受力也越小,压力自然就小很多。

就像一个陷入沼泽中的人,最应该做的不是乱扑棱,而是张开双臂仰瘫着,尽可能增加身体与沼泽的接触面。

这也是为什么躺着比坐着舒服,坐着比站着舒服的原因。

而跷二郎腿也让受力点变成受力面。

正常情况下,我们坐着时仅靠坐骨来受力;遇到椅子过低时,还需要踮起脚尖来分散一部分力。

在这两种情形中,我们的身体都是依靠骨性结构的“点”来支撑。

当跷起二郎腿时,我们却能明显感觉到重心前移,受力点变成了整个屁股、腿部与座椅的接触面。

所以,当你规规矩矩坐着时,不一会儿就会感觉到累;但跷起二郎腿,那咱就可有的聊了。

由此可见,跷二郎腿所带来的“舒服”,其实是减轻了身体一部分的压力。

但就像上文所说,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副作用也极大:

因为身体承受的压力是一定的,试图减轻某一部位的压力,就会增加其他部位的压力。

而从心理上而言,跷二郎腿在不同的环境中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如果是在商业或政治性场合中,跷二郎腿通常是一种权力和气场的代表,通常是某位大佬宣示自己地位的肢体语言。

更多时候,跷二郎腿是一种放松姿态的表现。

当一个人身处陌生环境中,为了掩盖自己的局促,比起正襟危坐,更可能跷起二郎腿。

这时它是一种非常方便的防御机制,一个“假性放松”的信号,同时也可以给自己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避免尴尬。

也有说法认为,跷二郎腿是一种友好的肢体语言。

因为保持这个姿势的人无法快速起身,不会对在场其他人构成威胁,也表示着一种信任。

此外,对于穿裙子的女性来说,跷二郎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走光”姿势。因此在一些公开场合中,它还会被视为某种“社交礼仪姿势”来应用。

女主持人们统一跷二郎腿姿势/图源电影《爆炸新闻》

不过也有要注意的地方,如果采用跷二郎腿的姿势,抖腿和用脚尖冲着对面的人,都是不礼貌的。

而在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地铁、图书馆,不要让你的坐姿影响别人才是王道。

虽然对身体不好,但很多人一坐下,无意识动作都是跷二郎腿。

就算没有人教过,它似乎也成为天然刻在DNA里的姿势。

有时候,前一秒刚想着不能跷腿,后一秒双膝已经完美交叉。

为了让自己“戒掉二郎腿”,各路网友们可谓奇招尽出。

有人本着宁可受伤,也不要跷二郎腿的精神, 用皮筋、胶布把膝盖缠上,大中小夹子夹上。

更有狠人,把图钉、注射器粘在腿面上。(不建议模仿)

小孩子不要模仿/图源:微博

也有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组织,每天来组里打卡,互相提醒彼此放下二郎腿。

5000多个成员集结在此/豆瓣快,放下二郎腿!小组

有商家从中嗅到了商机,销售起了“办公室防跷二郎腿矫正神器”

月销量有800+/图源淘宝

但付出了这么多,该跷的腿总是会再跷起来,毕竟现代人的意志力总有用完的时候。

只能恨自己不争气/来源微博

那么日常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帮我们有效戒掉二郎腿呢?

其实有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第一,借助外力。

跟各路网友们的想法如出一辙,在腿上放个重物,切断跷腿信号与通道。

可以是书本、文件夹、抱枕,只要形成一定的“遮蔽”,想跷二郎腿也所“跷”无门。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隐患,腿上放东西不仅不方便,还有可能因腿部压力造成血液不畅。

第二,从自身结构层面纠正。

跷二郎腿的关键在于坐骨和腰椎,通常情况下,弯腰与二郎腿是标配,很少见到有人腰挺得直直的,还跷着二郎腿。

所以就有人想了一个妙计,将双手放在坐骨下面——这样弯腰时就能感受到坐骨前倾,向前侧重时也能感受到坐骨后倾。

而当坐骨与你的腰在一条直线时,就是最端正的体态,双手也可感受到。

不过,这个方法虽好,却经不住长时间的实践。它虽能减轻跷二郎腿的压力,却增加了手部血液不畅的后果。

而且我们通常也没有这个条件,毕竟谁上班能一直把手坐在屁股底下(摸鱼)呢?

第三,从根源上解决。

跷二郎腿的根源,在于健康坐姿坐久了之后的“累”,这种累不自觉的使人想要跷二郎腿来放松。

所以,要想不跷二郎腿,那就要避免久坐。

但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这种要求也有点苛刻,需要你见缝插针地多起身走动。

当然,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毕竟要纠正一种坏习惯,总是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如果你实在戒不掉二郎腿,也有一些办法帮你“相对健康”地跷二郎腿——

你可以控制每次跷二郎腿的时间,不要超过3~5分钟。

也可以左右交替跷二郎腿,或选择交叉跷二郎腿。

总之,虽然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但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少跷二郎腿,循序渐进地改掉坏习惯,却是我们为了身体健康应该做的。

毕竟谁也不想舒服了一时,却要在未来为自己的偷懒还债吧。

[1]BBC Future. Is crossing your legs bad for you?

[2]Yu JK, Yang JS, Kang SH, Cho YJ.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oneal nerve palsy by posture.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13;53(5):269-273.

[3]Jung, K. S., Jung, J. H., & In, T. S. (2020). The Effects of Cross-Legged Sitting on the Trunk and Pelvic Angles and Gluteal Pressure in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Low Back P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7(13), 4621.

[4]Adiyaman A, Tosun N, Elving LD, Deinum J, Lenders JW, Thien T. The effect of crossing legs on blood pressure. Blood Press Monit. 2007 Jun;12(3):189-93.

标签: 神经麻痹 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