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去医院,医生竟然叫我去看精神科?
“哇,你瘦了好多啊!”
“你现在有90斤吗?怎么做到的?”
“震惊,减肥榜样竟然就在我身边!”
听着姐妹们“酸了酸了”的感叹,我脸上在低调地得瑟,心里却在默默吐槽:
羡慕吗?6个月的胃病换来的。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远不是胃病那么简单……
奇怪的胃病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女,32岁,一个小小的销售,爱好逛吃逛吃,特长吃嘛嘛香。
不过今年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业务压力陡增,我不仅没时间出门浪了,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餐都是常有的事。
这么折腾没多久,我的胃就发起了抗议。
从隐隐作痛,渐渐发展到腹胀腹痛、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体重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掉了5公斤,和之前对比简直瘦若两人。
想想以前,每逢周末,我都会和朋友出门逛街、吃大餐,现在却根本提不起劲。
(不是我,网图罢了)
不想出门、不想说话,什么都不想,那些美好的事物仿佛都从我的身边消失了。
唉,都怪这可恶的胃病!
可奇怪的是,我接连跑了好几家医院,胃镜、肠镜、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想得到的检查全做了一遍,但各项检查结果都显示没有异常。
也许是消化系统太复杂了,暂时找不到原因?
不知道原因但是可以治好的病也是存在的嘛……我这么安慰自己,可治疗消化不良的药换了一种又一种,在我身上却统统不起作用。
这奇怪的胃病,真的是胃病吗?
从胃病到抑郁症
我又一次坐在消化内科,熟练地向医生描述我的病情。
但是这一次,事情有了变化。
“你要不要去精神科看看?”听完我的描述,医生提出了建议,“胃疼不一定是胃的问题,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也可能导致胃疼[1]。”
我认真地回头看了一眼门牌,是消化内科,我没走错。
还能这样?抑郁症?
我一个阳光灿烂女青年,顶多就是因为胃病而心情不好,也算不上抑郁吧?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还是去精神科报道了。
万万没想到,在一系列测试和评估后,诊断结果正是抑郁症。
(来源:网络)
胃不舒服也是抑郁,不离谱
我看着检查报告上的“存在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状”,感觉十分离谱。
心情低落可能是抑郁了,怎么胃不舒服也是抑郁?
或许是我百思不解的样子太引人瞩目了,人美心善的精神科医生姐姐特意解释了一番。
原来抑郁症不仅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心理症状,有时还会产生一系列躯体症状[2]。
由抑郁症产生的躯体症状可谓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多个器官和系统都会有反应[3]:
我,就是消化系统表现十分明显,以至于掩盖了心理症状。
这种情况也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2],非常容易被误诊。
去消化内科容易误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去神经内科则容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或“神经官能症”[3]。
很多人(比如我)往往辗转于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反复向医生描述身体上的不适[4],而缺乏精神疾病诊断经验的其他科室医生也常常查不到原因,奔波许久后才被转到精神科或心理科[5]。
仔细想想,其实我的抑郁症也不是毫无踪迹。
每次胃疼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持续的焦躁、烦闷,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1]。
我一直觉得这是胃疼造成的心情不好,而事实却恰好相反,是心理上的问题造成了身体上的不适。
躯体症状,从成因到治疗
终于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心。
可我还是疑惑,为什么抑郁症作为心理疾病,也能引发胃疼?
还能假装自己是心脏病?这也太狡猾了吧!
我查了几天资料,发现专家们目前还没找到具体原因。
不过,主流专家意见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和躯体因素相关[2][3]。
社会心理因素
多数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在抑郁症躯体症状的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中起着重要作用。
过分关注自身的感受和健康,导致感觉阈值降低,从而使大脑对身体的感受更敏感,造成一系列躯体症状。
遗传因素
虽然是“非主流”,但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也是抑郁症,和普通抑郁症一样,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家系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人得了抑郁症,其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也越高[2]。
神经生化因素
抑郁症中躯体症状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 涉及各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及生化物质。
躯体因素
有些躯体症状可能真的发生于某次躯体上的生病之后。比如一次感冒引发了头痛,感冒好了,头痛却被抑郁症“继承”了。
目前有研究猜测,这可能是躯体疾病削弱了神经功能,给抑郁症留下了可趁之机。
需要注意的是,躯体症状对抑郁症诊断只有辅助意义,真正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同时存在的心境低落,以及抑郁症的其他核心症状才能做出[2]。
千万不要误以为有躯体症状就是抑郁症,从而耽误真正的躯体疾病的治疗。
至于治疗,和所有类型的抑郁症一样,需要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患者康复不可缺少的,包括周围人的关心、鼓励、理解、帮助等等[2]。
为了身体着想,我已经激流勇退,回老家当咸鱼了。
好在爸妈都很支持我,对于我突然加入他们的退休生活表示热烈欢迎。
这次奇特的看病经历也让我意识到,面对压力,很多时候以为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但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承受力。
及时就医,放过自己,调节状态,也是生活的必修课。
审稿专家:乔颖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M]. Arl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2]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 第6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韩彦超, 宗艳红,张彦恒. 抑郁症的躯体症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5):575-577.
[4]王娟娣, 刘斌, 钟添萍. 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 22(3):3.
[5]周永君. 躯体化抑郁误诊69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12):78-79.
编辑:吴维、张利、叶正兴
排版:韩宁宁 | 校对:武宜和
运营:李永敏 | 统筹: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