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去年重庆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万多例 哪类药品比例高?专家解读来了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4-20 21:46:57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其实指的就是药品副作用,也就是不良反应。《2021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全年共收到报告3万多例,涵盖了化学药、中药和生物制品。这“药”还能不能吃?有副作用的“药”是正规的吗?上游新闻记者专访了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为你解开这些疑惑。

肿瘤用药占比呈上升趋势

该负责人表示,2021年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与2020年基本一致。

从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年龄看,14岁以下儿童占比较2020年有所降低,提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总体良好;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略有提高,提示临床应加大对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的管理。

从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依然居于首位,但占比近年来持续下降,反映出临床抗感染药的使用日趋合理。肿瘤用药占比依然呈上升趋势,其严重报告占本类别报告构成比首位,提示肿瘤用药的安全性风险需持续关注。

从药品剂型上看,化学药品报告中注射剂占比均出现继续下降,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

“讳疾忌药”不可取

据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该负责人解释,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一般来说,所有药品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切莫因为服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正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安全风险。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持有人、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积极性已经逐步提高。因此,我市及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多了,并非说明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

同样,在医疗实践中,能及时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肿瘤用药的严重报告数上升

今年肿瘤用药的严重报告数上升势头明显,已经超过抗感染药位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类别之首。

该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四点,包括肿瘤患者往往体质差,基础疾病多,恢复时间长,发生不良反应后康复自愈困难;抗肿瘤药物因能有效杀灭清除体内顽固肿瘤细胞,其通常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种类多,发生率高;我国肿瘤患者基数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肿瘤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各类新型靶向药物广泛运用临床,患者治疗意愿强烈,通常多次尝试各种治疗方案。

因此,报告提醒广大医疗机构医师应当注意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使用和风险收益分析,谨慎用药。

组方不合理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为什么中药会引起不良反应?针对市民的这一疑虑,该负责人解释,中药和其他药品一样,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据介绍,中药的使用讲究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有时还存在讲究道地药材、如法炮制等。“严格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事件。”该负责人称,但是如果不遵守辩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辩证不当,组方不合理,将引发更多不良反应/事件。

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该负责人表示,临床上给药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口服给药途径,最常用,相对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途径;注射给药途径,优点是吸收快,药量准确可控,缺点是未经过人体的天然屏障,直接进入体内, 可引起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甚至严重不良反应。

该负责人提醒,临床上应根据用药实际,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新闻多一点

市药监局“法治超市”为安全用药系“安全带”

安全用药,事关百姓生命健康。4月20日,上游新闻记者从市药监局检查四局获悉,该局创新药品安全普法形式,通过开设“法制超市”线上线下联动,为老百姓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市药监局检查四局局长彭跃琼介绍,一方面,联合市局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法治超市”专栏等方式,搭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法治宣传体系。此外,先后在溜马山社区和朗月路社区开展试点合作,推出2家 “社区药品安全法治超市”,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方便快捷了解用药安全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市药监局检查四局也是全国首批“国家药监局药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标签: 不良反应 市药监局 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