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岁,总担心有一天会杀了老婆”:三组残忍实验告诉你,母爱有多重要
一个30岁的年轻男人走进我的心理诊室:
“我担心哪天会把我老婆给杀了!”
杀人?这么严重?
我稳住情绪,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我对她这么好,她却骂我“变态”
李亚军(化名),结婚两年。妻子越来越冷淡,经常拒绝性生活。
原因很简单,李亚军控制欲太强了!
李亚军总会追问妻子的详细行踪,细致到几分几秒在做什么。
找机会偷看妻子的手机,甚至偷偷跟踪过她几次。
妻子非常愤怒,骂他是“变态”,甚至为此打过几次架。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妻子现在和一个男性朋友合伙做生意,这让李亚军忍不住怀疑,经常去脑补一些画面:两人在一起聊天、喝茶,甚至牵手、搂抱……
李亚军说,如果老婆有疑似不忠的举动,他可能会丧失理智,“真把老婆杀了!”
这时,他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快要控制不住自己了。
尽管他说,老婆从未有过不忠、性格内向,也不是大美女,“但我很爱她,很怕失去她。我知道这种不信任是对她的不尊重,但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聊下来,我发现,李亚军对妻子很依恋,也非常在乎她的态度和评价。
特别是当妻子决定与别人合伙做生意时,他强烈反对。李亚军对妻子创业没帮什么忙,收入有限,偶尔吵得凶时,妻子说过“你没用”之类的狠话,像一把锥子扎进心里。
“没用”,这个词带给他深深的挫败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李亚军共谈过3个女朋友,分手原因都是:“我对她们那么好,她们却说我太黏人。”
现在的妻子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见第一面就感觉她很踏实,很让人有安全感”。
安全感?
这一般是女性对男性的评价,可李亚军却因为安全感爱上了这个女人。
他的种种行为,可以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
二、对妻子畸形的爱,源于被剥夺的母爱
李亚军的童年很不幸,记忆里全是父母在争吵、打架。唯一温暖的记忆来自母亲:
抱他,给他擦鼻涕,买零食给他吃。
但在他5岁时,父母离婚了。母亲走的那天,这个男孩哭得撕心裂肺,心里明白,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父亲不停地咒骂,一把将他扯回屋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父亲一直没有再婚,把他抚养到上大学。而母亲也重新组建了家庭,和李亚军几乎没再联系过。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糟糕的“童年客体关系”范例。
什么叫客体呢?
简单说,主体就是你自己,客体就是与你相处的人,或影响你的事物[1]。
人在幼年时非常弱小,需要通过妈妈的关怀、抚育,来建立亲密依恋关系,获得安全感。
如果童年客体关系不好,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出问题,会不断索取别人的情感,以弥补童年的缺失。
李亚军的童年,明显存在亲密依恋关系的缺失:
他极度缺乏来自母亲的抚慰、肯定和包容,情感依恋无处安放。所以成年后才会对这种感情极度渴望。
这时,情感的提供者换成了他的妻子/女朋友,依恋也转向了她们。
他对妻子的控制,则是因为潜意识里学到了父亲的行为。
成年后的他,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开始控制妻子。
只不过,父亲对母亲是打骂,而他的方式是盘问、检查行踪。发展下去,语言和行为暴力随时可能发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三、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李亚军曾找过所谓的“情感挽回公司”,但对方只是教给他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治标不治本。
他更需要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理解自己的状态和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并对现在的病态行为有所觉察和及时终止。
综合考虑后,我尝试用催眠疗法帮助他。
在催眠状态下,我请他设想:
假如能回到过去,面对那个5岁的你,你能不能对他说一些鼓励的话?
他说“能”,然后说:
“别怕,虽然妈妈离开你了,但还是会有人爱护你,让你平安长大。你会长成一个健康的男人,会有一个爱你的妻子,会有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幸福家庭……”
我说:“很好,你觉得小男孩听懂了吗?”
“不一定完全懂,但一定没那么害怕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一段时间后,李亚军告诉我,“昨天老婆冲凉时,把手机放在客厅,我都没去看”。
这的确是个很有标志性的改变。只要坚持下去,他一定能回到当初关系最好的状态。
四、3组“残忍”实验,告诉你母亲有多重要
李亚军的故事说完了,相信你一定想问:
谁的童年一帆风顺?就算有点不愉快,至于那么多年还过不去吗?
你的疑问,也是心理学家的疑问。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用的是猴子[2]。
(心理学家哈洛和他的恒河猴)
实验1:提供食物的妈妈和提供拥抱的妈妈,猴子选哪个?
小猴子一出生,就被迫和妈妈分开,并送给两个假猴“抚养”。
其中一只是铁丝做的,但能提供奶水(牛奶);另一只是绒布做的,没有奶水,但可以抱抱。
你猜,小猴更喜欢哪个妈妈?“有奶就是娘”吗?
答案是,小猴大部分时间都愿意抱着“布妈妈”,只有肚子饿了才去找“奶妈妈”。
如果在小猴玩耍时突然惊吓它们,则无一例外会跑向“布妈妈”身边。
如果把“布妈妈”放在它们看得到但碰不到的地方,则会眼巴巴地看着,或缩在地上发抖。
结论:爱需要触摸。
实验2:被剥夺母爱的小母猴,长大后会是个合格的妈妈吗?
研究者发现,“人造妈妈”养大的猴子,不仅孤僻抑郁,还互相攻击甚至自残,母猴则丧失交配意愿。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强暴架”,把母猴绑在上面,被迫和正常的公猴发生关系。
结果,母猴对自己的孩子极其冷漠,时常殴打虐待,甚至咬死它们。
结论:得不到爱的个体,就无法将爱传递给下一代。
实验3:从“妈妈”身上吃过苦头,会让孩子离开吗?
研究者在“布妈妈”身上设置各种机关,包括向小猴发射钝头铁钉、吹冷气、发出怪声等。
开始时,小猴会尖叫跳开,保持一定距离,但不久又会回到它身边,还像以前那样抱着它。
结论:对母亲的依恋和爱,很难因母亲对自己的伤害而动摇。
用“残忍”来形容这3个实验毫不为过,哈洛本人也因此备受争议。但他用实验换来了一代美国人的健康成长。
因为那时候的美国社会普遍认为,要锻炼孩子的意志,不能让他们依赖母亲,只要保证营养让他们长大就行了。
事实上,如果孩子失去来自母亲的接触和抚慰,会对成年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共勉!
声明
基于心理咨询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以及对所有来访者的隐私保护,文中对这一个案的描述仅保留了基本框架。所有可能暴露来访者身份的内容,以及可能让来访者猜测到是在描写自己的内容,均已进行相应改编。
参考文献
[1]熊卫.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0, 027(004):193-198.
[2]Seay B , Hansen E , Harlow H . MOTHER-INFANT SEPARATION IN MONKEY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1962, 3(3-4):123-132.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