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麻醉医生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心理健康讨论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4-24 10:56:43

麻醉医生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心理健康讨论

CASA的线上“麻醉医生职业精神,心理健康讨论会”在曹锡清会长的倡导下于3/27/2022 19:00 在Zoom上举行。这一次大家聊的主要话题是针对麻醉医生职业工作中出现意外的医疗事故后,麻醉医生作为第二受害者(second victim)展开的讨论。大家从如何寻求医院专业部门的介入,科室同行们的帮助,家庭的支持,心理医生疏导,最后自我恢复给予了真诚的见解和建议。

本期由彭勇刚、王谧医生主持并讲述各自的亲身经历。会议并邀请了两位分别来自纽约精神健康中心和加州大学Davis分校精神科的常晓莺和夏国华医生从职业角度谈谈他们对second victim事件后如何应对的看法、体会和经验。

彭勇刚教授谈到此次会议的重点:

1. 麻醉医生的职业特点:节奏快,压力大,工作负荷重。大多数麻醉医生均期望每天的工作可控,平稳,围术期病患安全。

2. 麻醉医生的职业压力和心力交瘁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麻醉工作为高危职业之一。而麻醉医生日积月累超负荷的临床工作,科研教学负担,大多以牺牲家庭团聚、疏忽健身锻炼和适当身体休息为代价。研究表明高达50%以上的麻醉医生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

3. 什么是第二受害者(second victim)?

自2000年Dr. Albert Wu提出这一现象之后,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医生审视并日益重视此一概念。无论是外科手术意外或是我们麻醉医生的判断和操作失误导致病患出现并发症或死亡,不仅对患者和其家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和痛苦,涉事医生也可因此事件身心受创,甚至怀疑自己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水平,出现职业倦怠,服务质量降低并可能继发更多的不良事件等等。这些身心受创的医务人员被认为是第二受害者Second victim。

4. 寻求心理疏通和帮助:出现不良事件时,麻醉医生如何有效寻求各级人员的及时帮助,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极为重要。但目前如何改善职业环境和减低精神压力的方法和策略还有所欠缺,没有共识。

5. 调节生活节奏:工作重要,但不应忽视家庭和自身健康;适度对生活步骤做多方位调节,以便达到心情舒畅、身体康健、家庭和睦的平衡。

随后彭勇刚教授实例讲述麻醉工作的危险,不良麻醉后果以及对麻醉医生生涯的巨大影响。一位病患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瘤入院,在介入放射科全麻下拟行血管瘤填塞术。术前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全麻诱导后血压明显降低,换班住院医生将预先配置的phenylephrine 400mcg/ml误作40mcg/ml 使用,抽取几毫升药液分次IV推注后,患者出现急性高血压,以致脑血管瘤破裂而后死亡。事发后,涉事的麻醉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都经受了强烈的心理创伤和负疚感。由此后,医院的phenylephrine剂量全部由药剂科统一规范化为100mcg/ml以避免再次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些麻醉医生除了接受心理疏导和治疗,主治医生也换了工作。

王谧医生通过她亲手接管的一个病患实例讲述了一起悲剧手术病例。一位严重主动脉狭窄(AS)老年男性病患需做伤口清创术并实施皮瓣移植覆盖开放性伤口。术前病患并无明显AS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功能活动良好。麻醉前放置动脉导管以监测麻醉中的血压变化,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先后有三位麻醉主治医生交接经手。最后一班麻醉医生完成手术后发现病患烦躁不安且自行拔管, 患者随之出现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病患仍然宣告不治。所有介入的麻醉医生均体验了第二受害者的经历。

王谧医生随后向大家讲述了作为second victim事件发生后介入医生身心受创并逐渐恢复的六个经典阶段。

第一阶段:场景,心情混乱。麻醉医生多半自我询问:这事为何和如何发生的?

第二阶段:强迫性想法。大多会反复自问:我错过了什么重要诊断和抢救步骤?我能够怎么做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三阶段:逐渐恢复个人的诚信和勇气。这个阶段大多数人会想:其他人怎么看此事或我会有多大的问题?

第四阶段:忍受其他人长时的质询。这时会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让我失去工作或行医执照吗?

第五阶段:获得专门人员的情绪疏导。大多数人这时会想:我可以在哪里寻求帮助?我个人出了什么问题?

第六阶段:可能有三个不同的结果:

1. 修正自我,以利再战。许多人经此不良事件后“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避免以后再犯相似错误。此阶段恢复得好的经典例子是麻浩波医生。他曾经遇到一例困难气道的病患,病人经抢救恢复正常,但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改进气管插管方法。最近他拿到了一个革新气道方法的研究经费可更进一步培训教育住院医生。

2. “生存下来”。虽然有时还会对发生的不良事件感觉内疚,但更多的时候更关注如何避免再次发生不良事件。大多数人经此阶段“放下包袱,继续前行”。

3. 退出行业,离开此职场。少数医生身心不能承受如此之重而转换职业或提前退休。这也是一种“生存”方法。

在两位主持人开场病例讨论之后,许多麻醉医生都分享了各自工作上的第二受害者的经历和亲身体验,以及如何战胜“自我”走出误区,继续前行的各种经验教训。

姚东东医生认为所有经历病患不良反应的医生均为Second victim。即使由于工作疏忽而导致病患的不良结果的事件,介入医生一方面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另一方面也不应疏忽其作为Second victim而应得到的心理安抚和帮衬。

刘恒意医生指出麻醉医生工作中严重疏忽少见。我们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在围术期保持病人稳定的生命体征以及避免造成病患的不良事件。一旦发生不良后果, 大家应提高作为Second victim的“阈值”,即:寻求医院专业人员的疏导,同行间的相互支持,家庭的理解和慰藉以及对自身能力的磨练和基本信任。

张晓燕医生根据个人在男性为主的私立医院工作并成为“工作伙伴”的工作经历告诫大家:自身知识和技能要过硬;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善于与同事们及时合理沟通,勇于向上级反映,通过改变系统规划而使之逐渐合理和公平。如果遇到进入法律诉讼的案例,在与病人和家人沟通前,要与医院的“危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律师预先沟通,并与外科医生一起面对病人。生命可贵,自我胜任力、自信心和心理复原力尤为重要。只有自强和战胜自我,才能走出笼罩的阴影。

楼燕勤医生认为不良事件发生后,医院有雇员帮协项目(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或者医生身心健康委员会(physician wellbeing committee),涉事医生应尽早寻求帮助;同行们应有爱心,理解和分享当事人的感受,伸出温暖的双手抚慰,耐心聆听他们的积怨,询问需要如何帮助等等;如果必要,涉事医生可以请假休息,可能会让自己解脱暂时的压力和避免精力不集中再出差错;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总是最好的疗伤之法;如果这些救助后,当事人仍然精神萎靡,失眠倦怠,这时应当借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行为或药物治疗以尽快恢复健康的心态,从second victim的漩涡中“脱困”。

王景平医生讲述所在医院一例加压输血导致病患空气栓塞死亡病例,麻醉科和医院对于涉事医生的救助和疏导,并且麻醉科输血系统改进避免了不良结果的再次发生;他讲述了另一个病例由于新到麻醉医生不熟悉麻醉机,青少年病患气管插管后不能机械通气导致病人死亡。事发当天此麻醉医生由于内疚,自己静脉注射过量Propofol自杀身亡。所以,王景平医生认为事故发生后,当事医生一定要及时寻求救助和疏导,尽早讲出心中的内疚、恐惧、不安和烦闷,才能尽早从second victim的不良情绪中走出逆境。

根据以上麻醉医生们的发言,彭勇刚教授请两位心理医生做专业评述。

夏国华医生敬佩麻醉医生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专业知识丰富,麻醉技能熟练以及对病患安全的细致照顾,但大多医生身心疲惫,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兼顾差强人意。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他同意以上医生们的经验,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出现的精神和心理变化,得到治疗过程越早越好。除了心理治疗,影响工作者需药物治疗以恢复心情和功能;他强调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是一长期目标,要尽量兼顾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才能让患者满意,自我心情舒畅,圆满完成工作。如有人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夏医生还“自告奋勇”愿意帮助大家。

常晓莺医生认为医生是人而非神,尽管主观严格要求自我,客观还是时有犯错。她介绍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情绪化反应多种多样,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沮丧,伤心,忧郁,焦虑,记忆减退,睡眠困难,精力难以集中,名誉受损,肌痛和倦怠等等。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得到各种帮助、疏导和专业医生的治疗。她讲述一位具有27年工龄,经验丰富的护士由于一次注射Calcium chloride剂量错误导致一名婴儿死亡。事发后她被医院开除,罚款和4年的观察期。之后她做了所有努力仍然无一医院录用,最后自杀身亡。常医生提醒大家要牢记自己的个人权利-即需要被他人尊重对待的权力,尤其是出现不良事件后。此外,同行间的支持以及家人的支持尤为重要。

讨论会后,曹锡清会长感谢两位心理医生的辛勤付出,彭勇刚和王谧医生的主持和病例分享。她提出麻醉记录要认真,详尽仔细,负责照顾病人,监测生命体征的即时改变;不良事件后要及时与麻醉科主任和医院的危险管理部门讨论;与患者家人的谈话要有技巧和证人;之后医院的发病率与死亡率(M/M)病案讨论和事故的根源和分析(Roots cause analysis RCA)一般就事不对人。其目的为避免以后类似犯错。

彭勇刚教授最后总结。勉励大家努力工作外,麻醉医生的生活质量需要自己去追求创造,学会自我保护意识, 保障身体和身心的健康。坚持健身习惯和动力,平衡生活和工作。调节生活节奏,寻求必要的心理疏通和帮助。只有体力充足,精力充沛和心态淡定,才能过好平凡生活的每一天。原本计划还谈谈麻醉医生每日面临的压力和心力交瘁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由于时间受限,只好下次有时间再谈这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了。(内容整理:苗宁 版权归CASA所有)

标签: 麻醉医生 不良事件 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