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12天后:室友全军覆没,就剩我一个对抗病毒
上海,杨浦某小区,居家封闭的第19天,正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擎天接受了我们的连线采访。此时,他的三位室友已在封城的第12天后接连感染新冠。
(文末会教大家如何居家期间增强免疫力,欢迎评论区交流)
受访者
名片
姓名:擎天(化名)
性别:男
年龄:29岁
毒株:omicron
居住地:上海-浦西
01
“我劝大家还是尽量少做志愿者,这种时候还是要自私一点。”
3月31日晚,随着一纸全区封控令,与室友3人蜗居在浦西一间狭小套房的沪漂青年擎天,开始了漫长的居家隔离生活。
4月10日,第一位室友抗原自测结果阳性;2天后,该室友与另一人核酸阳性,隔日被送入方舱集中隔离;4月16日,最后一位室友核酸阳性;18日晚,擎天出现发热、浑身疼痛症状。
复盘四人全军覆没的经历,擎天先是向我们抱怨起了排成长队的核酸检测:
“小区很早就出现了6例无症状患者。浦西封控后,我们做了几轮全民核酸,每次听早早下楼排队的室友抱怨核酸队伍有多长,我就忍不住心里‘咯噔’一声。我人比较谨慎,为了避免扎堆,每次都会等一个小时再下楼。”
“后来,我的一个室友报名去做志愿者了,有一天做完核酸,他把防护服不小心穿了回来,当作生活垃圾扔在了房间里。”
“再然后,他的抗原自测结果就阳了。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尽量少做志愿者。”
02
“宁愿阳wei,不愿阳性”、“食物只要不吃肯定是够吃的,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擎天向我们展示着自己的隔离日记,这些苦中作乐朋友圈成了他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与朋友们在留言区的插科打诨则是比酱油更好的调味料。
第一位室友中招后,擎天的隔离日记也停更了。
他的生活仿佛顷刻间有了很大的变化,又仿佛没有变化。吃的依然缺,菜也要接着抢,当然现在还多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在等待核酸复测、转运的3天里,如何与阳性室友共处一室。
“我住的地方是上下两层,楼上一个阁楼,楼下两个房间,楼下妹子封控前找她朋友去了,屋里就我们4个男人,我一楼独间,他们仨都住阁楼,一间房,三张床,阳了也只能戴口罩住一起。”擎天回忆起了在没有就地隔离条件、没有消杀物资的情况下,他的艰难自救之路,“厕所也是公用的,阳性室友从那之后就不洗澡了,但依然会下来上厕所。我只能时刻注意门外的动静,尽量和他们错开时间,戴着口罩,快去快回。”
为了减少空气流通,擎天甚至还用衣物把门缝也塞得严严实实,但当我们进一步询问他是否时刻包括睡觉也戴着口罩,擎天表示自己前两天很注意,但后来嫌口罩太闷,就不怎么戴了:“现在想想,如果我能做到吃住都在自己房间,上厕所用矿泉水瓶子解决,或许就不会有事了。”
“没有消杀物资,一开始我有和居委要酒精消毒水,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送来;单位陆陆续续送了很多物资,志愿者倒是有上来给我们送过一次我团购的纸巾,虽然我曾经心里埋怨过志愿者室友,但此刻我很感谢这些在一线付出的人们。”
图注:擎天的房门(照片由本人提供)
形容起当时的心态,擎天表示自己“表面装得很稳,其实内心非常崩溃”,这种钝刀子割肉、不知疫情何时降临的感受是最煎熬的。
第二例、第三例阳性很快发生在了小小的阁楼,4月18日晚,为发着高烧的室友做完最后的晚餐,目睹最后一人转运离开,环顾空空如也的群租房,擎天知道,这回轮到他独自面对疫情了。
(文末会教大家如何居家期间增强免疫力,欢迎评论区交流)
03
送走室友的当天夜里,擎天开始发烧了。
“太痛苦了!那天晚上我全身的关节都在疼,膝关节、股骨头,疼得尤其厉害,感觉自己的白细胞在疯狂燃烧。”没有温度计的擎天第一时间咨询了医生朋友,用数脉搏的方式估出了自己的体温:超过39℃(注:每分钟85-100下,体温约38℃;100-120下,体温约39℃;超过120下,体温约40℃)。朋友惊呼“完了,芭比Q了!”,此时的他心中想的却是“终于解脱了!”。
在朋友的远程指导下,擎天强撑着翻出了家里仅剩的半盒快克(即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又搞了点吃外卖送的糖果往下咽(注:起覆盖神经末梢,减少喉咙疼痛的效果)。凌晨四点半,困意终于压过了头痛,入睡前擎天浑浑噩噩的脑中突然飘过一个念头:“连莲花清瘟都被室友们吃完了,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用。”
早上八点,睡了3个多小时的擎天勉强支撑着自己爬起来上班打卡,但在电脑前坐了不到一个小时又躺回了床上,此时,他的抗原自测结果依然是阴性。
“除了发烧、浑身疼,我感觉自己非常容易累。我告诉自己要多吃鸡蛋、多喝牛奶,增强免疫力,但就是吃不下去。我平时做的白菜炒肉盖浇饭,吃得干干净净;但现在,食量只有以前的一半。整个人混混沌沌,每天就是做饭、吃饭、上厕所、睡觉……让我用脑思考?已经不行了,整个人都枯萎了。”
图注:擎天的白菜炒肉盖浇饭
擎天再三让我们转告读者:“一定要坚持清零!第一晚真的太难受了,我一个身强力壮、打了两针疫苗的年轻人难受一下也就算了,但一针未打的老年人呢?怎么扛得过?我现在坚定不移地支持清零政策。”
04
访谈进行到此时,擎天中断连线接了个电话,过了一会儿他发来消息:“疾控中心通知我阳了,半小时内运去方舱。”
笔者还没来得及组织语言,擎天又重新拨通了语音:“我这个情况,不中招比中彩票还难,就是个小感冒,方舱里躺几天就好了!我之前也刷过一些抖音视频,看别人在方舱里吃吃喝喝,这回终于能吃上国家饭了!”随即他的语气又变得有些紧张:“我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完不成工作,这个月绩效考评拿D。”
最后,在笔者的进一步问询下,这位乐天派小伙临走前终于道出了心底的另一层担心:“我刷抖音看到过,这个病对生殖功能是不是真的有影响?我还没有女朋友呢。”
……擎天的担心不无道理,一面是不胜枚举的新冠自愈证据,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病毒就像感冒一样,没有那么恐怖”;另一面却是顶刊接连报导新冠病毒“加速细胞衰老”[1]、“影响大脑结构”[2]的实例,亦有最新研究指出,感染新冠会加速端粒磨损、促进表观遗传衰老,从而可能导致新冠后遗症[3]。
笔者宽慰擎天,他所关心的患者康复后存在的长期不良影响,学术界称其为长新冠(Long COVID)症状[4],鉴于Omicron变体流行的时间较短,它是否会对康复者产生长期影响依然没有定论。那些令人们谈之色变的脑萎缩、永久丧失味觉嗅觉、生殖障碍等症状在既往毒株的病例中确实存在[5],但并不具备普遍的参考意义。此外,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也为擎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屏障,这恐怕也是他能坚守到最后的原因之一。在相关研究结果验明之前,避免感染、积极接种疫苗比过度恐慌更加重要。
记者/海参(时光派研究院)
—— TIMEPIE ——
后续我们还将就如何强化免疫系统及新冠相关问题进行zhi播探讨(亦会争取康复者连线分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增强免疫力?时光派为大家整理了增强免疫力的PDF材料,手把手带大家走向健康长寿。欢迎读者于评论区和我们交流~
主页内有更多抗衰科普内容,欢迎关注~
参考文献
[1] Lee, S., Yu, Y., Trimpert, J., Benthani, F., Mairhofer, M., Richter-Pechanska, P., Wyler, E., Belenki, D., Kaltenbrunner, S., Pammer, M., Kausche, L., Firsching, T. C., Dietert, K., Schotsaert, M., Martínez-Romero, C., Singh, G., Kunz, S., Niemeyer, D., Ghanem, R., Salzer, H., … Schmitt, C. A. (2021). Virus-induced senescence is a driv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COVID-19. Nature, 599(7884), 283–289.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995-1
[2] Douaud, G., Lee, S., Alfaro-Almagro, F., Arthofer, C., Wang, C., McCarthy, P., Lange, F., Andersson, J., Griffanti, L., Duff, E., Jbabdi, S., Taschler, B., Keating, P., Winkler, A. M., Collins, R., Matthews, P. M., Allen, N., Miller, K. L., Nichols, T. E., & Smith, S. M. (2022).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Nature, 10.1038/s41586-022-04569-5.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569-5
[3] Rizzi, M., Powell, K., Robinson, M. R., Matsuki, T., Hoke, J., Maswood, R. N., Georgiadis, A., Georgiou, M., Jones, P. R., Ripamonti, C., Nadal-Nicolás, F. M., Michaelides, M., Rubin, G. S., Smith, A. J., & Ali, R. R. (2022). Lateral gain is impaired in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can be targeted to restore vision in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2159.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9666-x
[4] The Lancet (2021). Understanding long COVID: a modern medical challenge. Lancet (London, England), 398(10302), 72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1900-0
[5] Desai, A. D., Lavelle, M., Boursiquot, B. C., & Wan, E. Y. (2022). Long-term complications of COVID-19.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 322(1), C1–C11. https://doi.org/10.1152/ajpcell.0037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