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仁济科普 | 心血管患者居家饮食指导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4-27 08:47:06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女性死亡风险因素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收缩压、饮食风险因素、高空腹血糖;男性死亡风险因素前三位的分别是:烟草、高收缩压、饮食风险因素。可见饮食风险因素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重点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之一而在中国,由于饮食问题造成的心血管事件则更为普遍。在全球前20名人口大国中,中国人因饮食不良造成的心血管死亡率(57.99%)和癌症死亡率(15.32%)均高居首位。

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自己的

标准体重是多少

标准体重(kg)=身高(m)*身高(m)*22

之后我们需要确定我们的身体活动量是多少?

身体活动量是根据我们的体力劳动来知晓的:

比如知识分子、主妇、文秘等职业属于

轻体力劳动

身体活动量范围在25-30kcal/kg标准体重

站立工作时间长的职业属于普通体力劳动

身体活动量范围在30-35kcal/kg标准体重

用力、出力的职业为重体力劳动

身体活动量范围在>35kcal/kg标准体重

知晓了标准体重和身体活动量之后,就可以确定我们每日适当的热量摄入量是多少,为了维持正常体重,每日应该摄入的热量被称为“适当的热量“。

每日适当的热量摄入量 = 标准体重 * 身体活动量

热量如果过多会使体重增加;反之体重减轻。

原来在吃东西前还得知晓热量呢~

我们不光应该知晓怎么吃,还应该会吃,不是所有的东西我们心血管患者都能吃哦?

根据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膳食营养推荐,针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一级预防,具体的膳食建议可见下图所示:

在预防心血管病的饮食指导文件中,给予相关建议:

1►健康的饮食模式必须包括:(1)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鱼(包括油性鱼类)、用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2)适量吃无盐坚果、禽肉、低脂或减脂奶制品;(3)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肉类(尤其加工肉)、盐、酒精和含糖饮料、油炸食物、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2►鼓励多吃植物性食物。

3►少吃动物和植物来源的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应该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避免摄入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

4►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考虑每周吃2~3次鱼,包括油性鱼类;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应考虑每天补充2~4 g高纯度海鱼油。5►食物中应少添加盐,选择吃少盐食物。

6►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考虑限制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如每周吃鸡蛋不超过7个。

7►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考虑限制全脂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黄油、奶油和乳制甜点;鼓励摄入低脂、低糖酸奶。

8►少吃加工肉类,瘦肉适当摄入。

9►多吃高质量碳水化合物、全谷物做成的食物和面包;限制摄入任何来源的添加糖。

10►应优先考虑达到和维持健康的体重。

11►限制饮酒和极低酒精的饮料。

除此之外,各类工业加工食品和外卖食品在如今年越发普及,这类食品也是心血管患者应当尽量减少和摄入的。

有研究表明习惯饮茶的人(每周≥ 3 次,每月茶叶消耗量≥ 50 g)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更低,尤其是多年长期保持饮茶习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建议一般成年人适量饮茶,每月茶叶消耗量为 50~250 g,绿茶为佳。

西方国家有关咖啡与心血管健康的队列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多数认为适量饮用咖啡具有心血管保护效应;不同研究建议的咖啡适宜饮用量不同,大多为每天 1~4 杯为宜。建议饮用咖啡与进餐时间最好相隔半小时以上,以免影响食物中的钙、铁、维生素 B6 的吸收。

对消化能力明显降低的老年人,可少量多餐、进食细软食物,老年人对缺水的耐受性下降,应主动饮水,每天饮水量达到 1500~1700 ml。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内容,养成平衡膳食的良好习惯,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保持我们心血管的健康。

疫情居家期间,更要注意健康饮食哦!

参考资料:

[1]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

[2]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ood Consumption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eart Lung Circ, 2020 Nov 2

[3]de Cabo R, Mattson MP.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health, aging, and disease[J]. N Engl J Med, 2019, 381(26): 2541-2551.

标签: 风险因素 体力劳动 代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