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多久就能带来快乐?亚瑟士做的这项研究的结论是……
跑步过程本身是一件相对比较辛苦的事情,但跑完步之后,我们会觉得心情舒畅而又平静,获得一种心理上非常“流畅”的体验。
跑步的种种焦虑、抑郁、烦闷、不爽往往都会一扫而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将跑步作为减压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动品牌亚瑟士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运动对于心理以及精神状态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覆盖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4月13日亚瑟士公布了名为State of Mind Index (全球心理状态指数)的研究结果,数据充分展示了“积极运动”以及“中止运动”(比如疫情导致人们封闭在家运动减少)对于精神状态的影响。
满分为100分的全球心理状态指数,各国平均得分为64分,说明近一年,世界各国人民都承受了一定压力。
在各国排名中,中国排名第一,平均分达到77分,说明中国人心理状态还是相当不错的,这跟中国人日益高涨的运动热情和跑步参与人数的迅速增加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暂停运动一周对精神健康造成的损害,相当于一周睡眠不足所造成的损害。
暂停运动一周会导致参与者的自信程度、乐观程度、抗压程度等数值出现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也表明运动对于精神状态有着积极影响,其重要结论包括:
1、运动量越大,心理状态指数可能就越高;
2、年轻群体不常运动,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佳,而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老一辈人运动量大,心理状态指数得分可能比那些不运动的年轻群体得分更高;
3、运动15分钟就能可以振奋精神,你不需要运动很长时间才能收获心理健康。
换句话说,只要跑步15分钟,就能显著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态。
跑步会带来快乐和快感,谈到运动对于情绪和心理的改善,我们就会讨论大脑产生的两种重要的与快乐、奖赏有关的物质。
一个是多巴胺(Dopamine),一个是内啡肽(Dopamine),运动似乎都会促进这两种物质的分泌,那么究竟谁在跑步快乐中发挥作用,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多巴胺本质并不是产生快乐
而是产生激励和奖赏行为
多巴胺是大脑产生的一种神经递质,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等三人就是研究这种物质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奖,它与兴奋、快乐、运动等多种信息传递有关。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多巴胺描述成人类愉悦感的来源,也即多巴胺意味着快乐,是大脑感到幸福的根源。
但随着人们对于多巴胺认识的不断深入,将多巴胺视作快乐之源的说法基本上已经过时。
当我们品尝美食时,谈恋爱时,当跑者通过努力训练在马拉松比赛实现PB时,我们的确会感觉到快乐,这时就会有多巴胺的分泌;
但当我们贪恋高脂高糖食物而变得肥胖时,当吸毒人群需要通过不断吸食毒品来满足快乐而成瘾时,当彻夜玩游戏追剧和停不下来刷抖音微信微博时,这种快乐显然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多巴胺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多巴胺的本质作用于大脑的奖赏系统,让我们产生欲望,从而指导相应的行为。
你很想要某样东西或者做某件事,并不代表这样东西或者这件事就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而是想要的这个过程会驱动你产生可以最终实际得到这件东西的行为,这种行为过程总结为一个你一定懂的词——那就是成瘾(Addiction)。
多巴胺的效用在于期待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正如上文所说,多巴胺带来了渴望和幻想,这个过程如果反复发生,不断强化,就会产生成瘾行为。
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手机成瘾,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不停的点开“下一条”,即使很累也舍不得放开,这就是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下一条会很爽”。
多巴胺只是让我们对下一个充满期待而已,而充满期待的过程本身是有快感的。
现代社会已经有太多滥用多巴胺机制的案例,这种现象被称作“多巴胺劫持”,吸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所以过度依赖多巴胺是不对的,人不可能长期处于快乐的巅峰状态。
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这也验证了“乐极生悲”这句古话的哲学意义。
对于跑者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跑步的本身并不直接带来快乐,跑步甚至有时候还比较痛苦,这就是很多人无法养成跑步习惯的根源所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用多巴胺完全解释跑步,但跑步后我们的确会感觉心情愉悦,这对于一部分跑者来说,有助于激发起跑步的欲望;
除此以外,身体健康、减肥成功、充满活力、马拉松PB这些也具有很强的快乐属性,也有助于激发起长久的坚持跑步的动力。
内啡肽是努力之后的补偿
与成就感有关
内啡肽(endorphin)又被称为脑内啡,是由脑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物质,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
内啡肽类与成就感有关,更让人心生宁静,内腓肽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人类已经明确了大脑自身也可以产生两种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即脑啡肽和内啡肽,通常就用内啡肽来包括这两者。
除小脑以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都有内啡肽的分布,这些内源性类鸦片系统的功能非常广泛,包括镇痛、体温调节、食欲(这是为什么甜食会给人带来欣快感的重要解释之一)、性行为及血压调节。
内啡肽是众多与愉悦体验有关的物质之一
运动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
从而带来愉悦感
运动后可以产生一种良好的感觉,显然与内啡肽分泌有着直接的关联,产生类似于服用鸦片所经历的欣快及兴奋状态。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增加了内啡肽及其他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在跑步训练结束后,内啡肽含量仍然是增加的,这些都是运动给人良好感觉的物质基础。
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内啡肽才最长久。如果说多巴胺是一种疾风骤雨似的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内啡肽的作用则是温和而持久,它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的、温暖的、亲密的、平静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一定意味着多巴胺渴求似的激动和兴奋,但这种温馨的感觉一样能使人上瘾。
当然,内啡肽的产生是很吝啬的,你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它分泌出来。
以前我们认为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但亚瑟士这项研究告诉我们,15分钟跑步也许就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
多巴胺并不一定带来快感,只是大脑“再来一次”的奖励机制在驱使奴役着人们。而内啡肽的产生却更加积极和健康。
真正的幸福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幸福感的获得,就是内啡肽在发挥作用,所以要获得长期的幸福,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努力和进步。
跑步的快乐往往是在跑步之后才能比较强烈地感受到,这不是及时行乐,这是一种付出之后的补偿,是一种成就感,而成就本身就非轻易获取,能轻易获取的就不是成就。
所以有人这样总结内啡肽,内啡肽属于“先苦后甜”型物质,相比多巴胺成瘾,内啡肽成瘾也许更健康、更有积极意义。
总结
运动从某种意义,都能促进两个快乐物质——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但其作用机制却并不相同,
我们在马拉松比赛起点感受到的快乐是多巴胺产生的,而冲过终点成功PB后的狂喜则是多巴胺和内啡肽共同产生的,而跑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则是内啡肽的作用。
内啡肽的分泌并不一定需要艰苦的运动,事实上,15分钟的跑步也许就能带来内啡肽的分泌,跑起来吧,因为它是快乐的源泉!
- END -
# 话题讨论
说说让你跑步快乐的原因什么?
留言处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