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老年重症患者……
新华社上海4月29日电(记者姜微、龚雯、周琳)脱下厚重的防护服,面罩中满是雾气,手套里沾满汗水……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准确无误、分毫不差地为老年、重症患者完成各类检测和救治,力争做到“一人一策”。
27日下午,护士长梅静骅正在ICU病房忙碌,他负责的区域里,有20多位危重症患者,几分钟之内生命体征就会急剧变化,生与死有时就是瞬间的“争分夺秒”。前几天,他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位老先生血氧饱和度掉到80%多,紧急检查发现是一口痰卡住。医护人员即刻处理,帮助老先生转危为安。
医护人员正在照料老人。(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位于闵行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时执业点,本是新建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计划5月对外开放。一场疫情打乱节奏,3月1日被紧急征用为新冠肺炎后备定点医院,3月11日正式启用。随着老年感染者逐渐增加,中心“负重”而行,承担了众多老年、重症病人的救治。
目前在院的千名左右患者中,有600多名老年患者,70岁以上老人近五成,如何做到精细诊疗?27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不少方舱医院的“热闹”不同的是,这里的病房更为宁静,时不时可以听到各类监护仪发出的“嘟嘟”声;在医生查房时,才能明显听到和老年人听力相匹配的“大嗓门”。
“不少老人耳朵不太好使,他们也很难精确描述自己的症状,有些人生活不能自理,对护理要求也更高。”梅静骅说,全力呵护每一条生命,“生死时速”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在ICU病房,真的一刻都不能放松,虽然病床旁都有监护仪,但我们把工作点位前移至病区走廊,哪怕早一秒发现、早一分钟处置,都有利于更好处理突发状况。”
医护人员正在送老人去检测。(受访者供图)
面对高龄患者尤其“90后”“00后”,重症救治的“难题”层出不穷,是对技术和能力的检验,也是责任和韧性的担当。“在我们这,70多岁算是年轻的,80岁以上的有200多名、90岁以上120名,还有6名百岁以上的老人。医生要在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慢阻肺、肿瘤等基础性疾病挑战的基础上治疗新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党委书记阎作勤说。
3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面接管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300多位医护人员主动报名,40%是党员。这支重症救治团队,不少从武汉疫情期间就和新冠“交手”,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居旻杰也是其中一员。
“相比武汉疫情期间,此轮重症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多样,必须将治疗关口前移,更早发现危重苗头,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居旻杰说,老年重症救治必须严阵以待,不能掉以轻心,既要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对高龄患者进行更精细的气道管理,同时还要进行小分子药物、中药汤剂等联合治疗,合力对抗新冠病毒。
除了“前沿阵地”全力以赴,后方也有坚实“堡垒”。每天下午3点,这里都会举行例行的连线会诊,隔离病房的医生将实时数据和救治方案一一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等院士大咖、主任医师共同会诊,在线“支招”、优化方案。一位93岁的特殊患者就曾让现场团队面临“小考”,病人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治疗非常棘手,必须多学科、多团队“协力”,如今经过细心诊疗,已治愈出院。
医护人员正在照料老人。(受访者供图)
和奥密克戎打“遭遇战”,医生一面要在ICU中和病毒“贴身肉搏”,一面还要把方案做得更完备、把交流做得更细致。“还好把我送到这家医院,真是救了我的命,还给了我恢复的信心。”86岁的李阿婆,一个多月前刚做了乳腺癌手术,近期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
刚来医院时,李阿婆伤口愈合不良,对生活很是失望。让她没想到的是,医生不仅每天精心擦拭原有伤口,细心指导按时用药,还时不时关照她多喝水,陪她适量康复活动。“听医生说,我已经接近出院标准,感觉两荤两素的饭菜,味道都更嗲了。”27日,李阿婆对记者说。
李阿婆的主治医生宋康,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医师,如今他进隔离病房已经近一个月。“我治疗的很多老人,都加了我的微信,出院后他们也会主动给我发消息,问居家监测期间,怎么吃、怎么养。这些老人和我的父母辈年纪相仿,就是我们的邻居和亲人,所以要尽力想得周全一点、精细一点,在生活上、情绪上也要更好地照护好这些老宝贝们。”宋康说。
出征武汉是“护邻”,如今战疫是“守家”,经过2年多的经验积累,ICU中不仅有生命防线的坚守,还有心理防线的护佑。“每天固定时段进行多学科联合查房会诊,一人一策开展治疗,及时精细调整方案。截至27日,我们收治了4000多名患者,有3000多名已经治愈出院。”阎作勤说。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方浩表示,上海是一个有着500多万老人的城市,老年患者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所以我们要格外坚定、全力救治,尽快实现‘动态清零’。”
标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护人员 隔离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