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间延迟,就像拖延症,让人变成赖床的夜猫子
睡眠障碍,多种多样。其中,有1种,叫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英语简称DSPS。这种人,就像生活在错误的时区,晚上,别人都进入了梦乡,自己却睡不着。早晨,大家都开始工作了,自己还赖在床上,就像得了睡眠拖延症一样。如果早起,会头痛、心悸、恶心,整天都不舒服。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解决呢?咱们现在就为大家解疑释惑。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表面上看,和咱们俗称的夜猫子现象相似。但是,实际上,DSPS通常发生在幼儿到青春期,如果到成年期仍未改变,就可能伴随终生。因此,DSPS是生命过程逐渐培养形成的睡眠障碍,总体发生率,约为0.15%,在青少年期的发生率则为7%。
正常的睡眠,需要具有2个特点,第1,是1种对外界的声音和光线刺激不敏感的状态。第2,这种状态容易逆转。睡眠障碍,则可以划分为2个类别,进入睡眠障碍以及维持睡眠障碍。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的特点,是在午夜之后才有睡意,早起成为难以实现的任务,从而与昼夜节律产生矛盾。如果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的时间安排,无法与睡眠节奏协调,该睡的时候,不睡觉,早晨又要强迫自己起床,就会导致长期睡眠不足。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可能影响心脏健康。咱们的心脏,就像变频空调,会根据环境条件,转移心率。正常的生理条件下,早晨心率升高,晚上心率变缓。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出现自发性皮层唤醒的周期性活动高峰。研究表明,如果睡眠不足,心率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心脏的离子转运机制会受到影响,离子浓度及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就会偏离正常轨迹。因此,睡眠时相延迟就是在与心脏生物钟较劲,从而增加心律失常和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
顺应生物钟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是维护健康和良好情绪状态的重要途径。《美国医学会期刊》的《精神病学》分册,曾于2021年9月刊发了1篇论文。研究表明,早晨起床时间提前1小时,可以将重度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3%。咱们同胞中,目前患抑郁症的人数已经超过7000万,抑郁症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存在着平行的关系,凌晨时分,主动或被动熬夜而人越来越多,而观察性研究也表明,夜猫子患抑郁的风险,是早起者的2倍。
研究表明,超过340种基因突变,会影响人们的睡眠,时钟基因PER2,可以解释大约12%到42%的睡眠时间偏好。英国学者,曾让85000多名参与者连续7天佩戴睡眠跟踪器,收集数据,并且分析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大约9%的人,属于睡眠时相延迟,这些人的睡眠习惯与社会时钟错位,因为早晨缺乏与阳光的接触,会引起激素分泌和情绪的变化,需要调整作息,通过早睡降低抑郁症的风险。
对于睡眠障碍,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短期药物治疗,适用于急性失眠患者,对于慢性失眠患者,药物只是认知行为疗法的辅助手段。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是1种长期形成的睡眠障碍,不推荐通过服药进行纠正,建议将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初始或一线治疗措施。简化的措施主要包括4个要点,第1,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尽可能让躺在床上的时间,接近真实睡眠时间。第2,无论前一晚睡了多长时间,第2天都在同一固定时间起床。第3,只有困了之后,才上床,睡不着,就起床,离开卧室。第4,只要醒来,就不要留在床上。请记住,纠正睡眠障碍的要领,不是躺在床上数羊,而是不赖床。只有做到上床就睡,醒来就起床,才能克服睡眠障碍。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