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难清除,秘方验方莫轻信
爱护小心肝,关注不迷路。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2.5亿HBV携带者,其中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HBV相关肝病。
中国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卫生部门战略——2030年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减少90%、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率减少65%的目标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抗HBV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HCC)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对部分适合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是指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 DNA检测不到、肝生化学指标正常、肝组织病变改善,但因肝细胞核内cccDNA未被清除,因此存在HBV再激活和发生HCC的风险。
cccDND是什么?
在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病毒DNA进入宿主细胞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两条链的缺口均被补齐,形成超螺旋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cccDNA)。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relaxed circularDNA,rcDNA)分子。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虽然其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5~50个拷贝,但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抗HBV治疗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α(IFNα)两大类。
长期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复制,基于IFNα的治疗可以在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在少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但是无论是NAs还是IFNα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比例均不高。
那么,乙肝病毒为什么这么难以清除呢?
1、免疫因素
新生儿如果没有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感染乙肝病毒后,未来发展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几率为90%以上。如果在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发展为慢乙肝为20%左右,而成年人感染并发展为慢性仅占10%左右。主要是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乙肝病毒在机体免疫功能还不能认识它们时“乘虚而入”,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出病毒,也没有能力清除病毒,这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耐受”。
2、缺乏针对cccDNA的药物
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很快在肝细胞内形成cccDNA,也就是病毒复制“模版”。这种病毒基因很难完全清除,而且像乙肝病毒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繁殖后代。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还没有哪种能够直接作用在cccDNA上。因为药物难以直接作用,所以,即便肝脏外层的乙肝病毒被清除,但根植于内部的环状DNA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3、乙肝病毒很容易变异。
乙肝病毒变异性极强,每变异一次,其病理特征、基因结构都会跟着发生变化,以前能够起到抑制清除作用的抗病毒药物便会失去效果。当病毒变异后,一些药物可能对它们无效,人体免疫系统也更加不易识别,
4、乙肝病毒生命力异常顽强
在目前所知的所有病毒中,乙肝病毒的生命力算得上是相当顽强的了。研究表明,在20℃的储存条件下,乙肝病毒能够存活20年,而且,20年后仍具有感染性。在100℃的沸水中,乙肝病毒能够存活10分钟。在外界常温下,乙肝病毒能生存一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