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息:体重减轻、不停咳嗽?警惕!感染了HIV的人,以下7个特征最明显!
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并出现以前没有过的症状。
比如,患者的体重正在无故减轻,或者不停地咳嗽。
为什么会感觉生病了呢?
(资料图片)
可能是 HIV 没有得到控制。如果患者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且未服用能抑制 HIV 病毒的药物,这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
如果 ART 的使用方式不对,或者药物对患者不起作用,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 HIV 的增长无法控制时,血液中的病毒数量会上升,并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且破坏名为 CD4 的细胞。
没有足够的 CD4 细胞,患者的身体很难对抗一些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处理的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
如果患者有新的症状,一定要咨询医生。医生能弄明白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能让患者病情好转的办法。
感染了 HIV 以后,会出现如下症状。不必担心,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体重下降
在没有减肥的情况下,出现了体重下降,是 HIV 正在恶化的明显标志。
未治疗的 HIV 本身或因 HIV 导致的感染,会使患者的体重下降。另外,患病也会让患者没有食欲。
如果患者体重下降了 10% 或者更多,可能是患上了所谓的消耗综合征。
患者还可能出现持续一个月的腹泻、虚弱以及发烧,这些主要是晚期 HIV 患者的症状。
努力把体重升上去非常重要。
下面几点会有所帮助:
咨询营养师确保患者的饮食均衡,以及食物中有足够的卡路里。
通过举重或抗阻训练,如俯卧撑、平板支撑和蹲下等,来进行肌肉锻炼。
增加高蛋白的补充。
在治疗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腹泻或食欲不振。
医生可能会开一些药物,来帮助治疗消耗综合征,比如醋酸甲地孕酮和屈大麻酚。
图片来源:pixabay
皮肤问题
患者还会出现像脓疱病或癣这类皮肤感染问题。
治疗手段包括:
抗真菌霜或抗菌霜;
类固醇和抗组胺药;
增湿剂。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会导致皮肤出现肉色的小疙瘩。
感染 HIV 的患者对这种病毒没有免疫力,所以必须马上找皮肤科医生就诊并接受治疗。
有疼痛感并有水泡的皮疹:
如果患者曾经患过水痘的话,那可能是带状疱疹。
通常,60 岁以上的人会感染带状疱疹。但是如果感染了 HIV,即使年轻也可能被感染。
如果患者认为自己有带状疱疹,去看医生非常重要。
抗病毒药物能够帮患者更快治愈带状疱疹,但患者必须马上开始服用这些药物。
其他治疗手段包括:
止痛药;
通过炉甘石洗剂、胶体燕麦片浴或湿敷来止痒。
发烧
发烧通常意味着患者的身体正在抵抗 HIV 感染。医生会做一些检查来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发烧,进而确定如何治疗。
以下措施可以退烧:
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冷敷。
图片来源:pixabay
不停地咳嗽
咳嗽并不一定是 HIV 病情严重的症状,但持续咳嗽几个星期的人可能情况比较严重。
免疫系统差的人更容易患结核病(TB)。当患者咳嗽、胸痛、发烧和体重减轻时,可能也会咳出大量痰液。
如果化验结果显示有结核病,患者需要服用几个月的抗生素。
CD4 细胞数量少的人更容易感染肺孢子菌肺炎,会出现干咳、气短以及让人有疲惫感。
大多数人需要服用 3 周处方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有这种感染的症状,一定要告诉医生,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致命。
盗汗
当患者半夜醒来时浑身是汗,这可能是 HIV 本身的症状,也可能是其他感染(如结核病)的症状。当医生发现出汗的原因,并加以治疗后,出汗就会停止。
患者还需要做什么呢?
可以调低温度和打开风扇,使卧室尽可能凉爽。
购买吸汗睡衣和床单。
口腔问题
感染 HIV 的人易患口腔溃疡。随着病情的恶化,感染会引起诸如鹅口疮之类的问题。
这些情况会导致咀嚼和吞咽食物变得非常痛苦。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治疗感染和疼痛。
长期腹泻
免疫系统差的人更加容易腹泻,且腹泻症状可能持续数周。
医生给患者做一次彻底的身体检查,可以确定问题所在。
为了控制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
抗腹泻药物可以减缓肠道蠕动,并减少排泄次数。
吃一些软的、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香蕉、大米和土豆。
补充足够的水、茶水和其他健康饮料,以保证身体不会缺水。
如果患者的腹泻恶化,且伴有发烧、呕吐或疼痛,请告知医生。
图片来源:pixabay
预防症状的发生
如果患者使用 ART 治疗,一些症状和疾病可能会消失,甚至永远不会出现。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病毒载量,使得患者的免疫系统逐渐恢复。
如果患者没有使用 ART 治疗,或者没有按照要求治疗,现在需要马上开始用药。
即使没有得到控制的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也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如果患者不能忍受药物副作用,或者药物不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疾病,可能需要更换药物。
但在和医生沟通之前,请不要停止服药。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