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全球报道:人工甜味剂或增患癌风险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6-29 05:58:34

湖北宜昌市民在超市里选购果汁饮料。(视觉中国/图)

甜味的诱惑,很少有人能够抵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吃糖会长胖,还不健康,以“零糖”饮料为代表的各类工业食品更倾向于用人工甜味剂来替代糖。一来,人工甜味剂通常只含有很少热量,甚至不含热量,从营养成分表上看,似乎更健康;二来,人工甜味剂往往比糖甜数百倍甚至数万倍,从生产来看,更少的甜味剂就可以达到产品所需的甜度,成本也更低。然而,关于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特别是致癌的风险,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法国一项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人们饮食和癌症数据的分析,为人工甜味剂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发现,饮料、酸奶、冰淇淋等大量食品中常用的人工甜味剂的摄入与癌症风险升高有关,特别是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常见甜味剂,相关癌症风险升高得很明显。


【资料图】

不是糖的安全替代品

具体来看,该研究在对10万多成年人进行了长期随访后发现,相比不吃甜味剂的人,甜味剂总体摄入量更高的人患癌症的风险也更高。对癌症种类而言,研究中发现,风险更高的是乳腺癌和肥胖相关的癌症。而从甜味剂的种类看,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对应的癌症风险更高。这一研究2022年3月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

开展这项研究的巴黎北索邦大学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夏洛特·德布拉斯(Charlotte Debras)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与好些个公共卫生机构的官方建议一致,这些发现并不支持用人工甜味剂作为食物或饮料中糖的安全替代品。”

糖的健康危害有目共睹,不仅会导致人体重增加,造成超重和肥胖,还会影响牙齿和口腔,造成蛀牙等。而肥胖作为一个常见的健康风险因素,还会进一步引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在内的一系列心血管代谢类疾病。综合各类科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开始建议人们控制游离糖的摄入量,认为不论成人还是儿童,至少要将每日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到占总体能量摄入的10%以下,如果可以的话,降到5%以下更好,换算来看,成年人最好每天摄入不超过25克糖。这对甜食爱好者来说,可能有点难。

而最新研究意味着,人工甜味剂可能也并不能完美地解决糖所带来的健康威胁,相反,可能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这些发现基于当地一项开始于2009年的大型营养与健康调查,超过10.2万志愿参与调查的都是成年人,平均年龄达到约42岁,调查时收集了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和锻炼习惯等大量基本信息,尤为特别的是较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饮食情况,调查参与者不仅要告知他们吃的和喝的东西,还要通过拍照或标准容器等方式提供食物分量的信息。在人工甜味剂摄入量方面,还会通过常规收集具体商品名称的方式去评估。经过中位数近8年的随访,共有三千多人诊断出癌症。从这些病例中,研究人员可以探究人工甜味剂和癌症之间的关联。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联,却不容易回答。

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早在2019年,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曾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在《科学》杂志(Science)报告过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在促进肿瘤生长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由于摄入高果糖玉米糖浆,小鼠患癌部位果糖和葡萄糖的浓度有所升高,肿瘤内部的糖酵解得以激活,脂肪酸合成增加,支持着肿瘤生长,为甜味剂的致癌机制提供了一个证据。但阿斯巴甜等非糖甜味剂与之有明显的区别。

最新研究虽然发现了人工甜味剂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但尚且不能识别潜在的致癌机制。参与该项研究的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科学家马蒂尔德·图维尔(Mathilde Touvier)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最新研究中观察到的人工甜味剂摄入和癌症风险的关系,部分可能是由超重相关的代谢失调驱动的,其他一些机制可能也包含在内。基于体外和体内的试验结果,人工甜味剂的致癌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怀疑,与炎症、血管生成、促进DNA损伤、抑制细胞凋亡有关的一些机制可能在致癌性中有起作用。

“当然,对于无热量的人工甜味剂,比如糖精、蔗糖素、阿斯巴甜等,有观点认为,它们参与了肠道菌群的改造,在小鼠和健康人体内导致失调和葡萄糖耐受不良,这转而又参与到一些癌症的发展中。”马蒂尔德·图维尔强调,要想弄清潜在机制,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重新评估风险

事实上,由于科学证据的积累,近年来一些国际卫生机构已经在着手重新评估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包括欧洲食品安全局、世界卫生组织等。202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针对非糖甜味剂健康效果的科学证据进行了新的系统性研究,发现甜味剂的摄入会导致成年人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略为减少,但对于肥胖或者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和血压等心血管代谢健康的指标没有显著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以人工甜味剂来替代糖的话,可以减少能量摄入,所以能起到一点减少体重的作用。

但这不意味着多吃就更好。研究报告也发现,在一些队列研究中,更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与体重增加,以及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风险升高有关。孕妇研究显示,较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与早产风险升高有关,后代肥胖的风险也更高。还有研究表明,非糖甜味剂糖精的摄入与膀胱癌的风险有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性研究中发现的非糖甜味剂健康效果,证据的可靠性程度大多都不算高。

这些分析是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研究人员英格丽德·托伊斯(Ingrid Toews)等人此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展的。2019年,他们曾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报告过关于非糖甜味剂健康风险的研究,与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更新的分析相比,当时总体上认为,非糖甜味剂食用群体和未食用群体之间,大部分健康结果方面没有发现差异。当时还指出,少量发现了风险关系的研究中,大部分参与者少,持续时间短,因而研究质量有限,证据的可靠度不高。

对比来看,最新的基于法国人群的较大规模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一些优势。夏洛特·德布拉斯介绍,关于人工甜味剂摄入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之前还没有队列研究在整个饮食中直接调查定量的人工甜味剂摄入量本身,并区分不同的甜味剂类型的。实际上,主要是采用一些代理的方式,比如去分析人工甜味剂饮料。尽管这些研究也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证据,但是,考虑到酸奶、早餐谷物、冰激凌等许多其他食物也会含有人工甜味剂,只测量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不足以准确地计算总体饮食中甜味剂的摄入量。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研究中,好几个病例对照研究已经分析了人工甜味剂或人工甜味剂饮料与不同部位癌症的关系,然而,这种研究设计较强的潜在反向因果偏差限制了这些研究的解释能力。”夏洛特·德布拉斯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相比之下,他们的研究依托于一个大样本的长期研究,而且在个体的层面上详细评估了人工甜味剂的量,这使得相比此前的研究而言,可以更精准地分析人工甜味剂摄入与癌症风险的关系,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最新研究中能够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不要把甜味饮料当水喝

当然,虽然有优势,但最新研究的局限仍然是存在的。一方面,纳入的调查人群虽然超过10万,但因为不是代表性抽样,且样本中女性占比近八成,受教育水平、年龄都偏高,健康意识也相对更强,调查中人们饮食里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相比其他一些大型研究偏低,因而,相关结论不宜直接推广到整个人群。考虑到很多重度甜味剂食用者的存在,最新研究中识别出的癌症风险从整个人群来看,很可能是低估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局限,被调查人群中人工甜味剂蔗糖素的食用相比阿斯巴甜和安赛蜜来说非常少,因而,未发现与蔗糖素相关的癌症风险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安全的,应该谨慎看待。另一方面,从癌症案例数量来看,有限的案例数也影响着对更多部位患癌风险的认识,这些都有待更多的大规模长期研究去确证。

而更重要的局限是,最新的观察性研究仍然不足以在人工甜味剂摄入和癌症风险之间建立准确的因果关系,虽然,该研究已经考虑了年龄、教育、性别、生活习惯、疾病史等大量可能对结果造成干扰的因素。

“我们的结果表明,人工甜味剂和过量糖的摄入看起来都与癌症风险有关。”马蒂尔德·图维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诸如法国食品、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署这样的公共卫生机构早年针对人工甜味剂提出的一些官方建议,仍值得关注,它认为,在公众中减糖的目标虽然很重要,但并无有意义的数据可以证明要在公共卫生框架内鼓励用高强度甜味剂替代糖。减糖要从低龄人群减少甜食入手,建议不要把人工甜味剂和含糖的饮料当水喝。

不论是对人工甜味剂还是各种糖来说,控制相关甜味饮料的摄入都是一个重点。因为,相比固态甜食所带来的饱腹感,液态的饮料饱腹感不强,容易导致人不知不觉摄入超量的糖,或增加对人工甜味剂的食用量。如果养成习惯把甜味饮料当水喝,潜在的健康危害更大。

从发展历史上看,人工甜味剂其实并不算新事物。阿斯巴甜发现于1965年,安赛蜜发现于1967年,蔗糖素发现于1976年,糖精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879年。除了最新研究中涉及的这些甜味剂外,日常生活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常见甜味剂还有很多,包括纽甜、甜蜜素、阿力甜、甘草酸铵等不同类型。可以适用的食品除了甜味饮料外,饼干、面包等甜食,还有调味品等都可以有所添加。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相关科学证据存在冲突,目前,世界各地的食品监管机构总体上认为甜味剂对人体是安全的,只要按照规定的剂量限度添加在允许的食物类型中。然而,科学证据是在不断累积和更新的,包括最新基于法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在内,随着越来越多长期研究的开展,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对相关风险的重新评估,科学界和监管机构对人工甜味剂是否致癌等安全性的认识,可能会达成新的共识。

就目前而言,基于有限的证据和潜在的风险,对甜味剂的消费至少应有所节制,不能因为人工甜味剂热量少,理论上不会明显增胖,就大量食用,更不宜将各类甜味饮料当水喝。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标签: 阿斯巴甜 世界卫生组织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