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世界时讯:夜深了,它们又要在你脸上交配了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7-04 07:43:43

图片来源:Smith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2)

它每小时可以在人脸上移动大约1厘米。听起来速度不快,但它还是努力迈着小短腿,穿梭于各个毛囊之间,寻找伴侣,制造下一代……

撰文 | 栗子


(资料图片)

审校 | clefable

你以为你是独自躺在床上,但其实你从不孤单。 人类的脸上、耳道里、乳头上……许多地方都适合螨虫定居。其中一种陪伴你的螨虫叫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它们白天静静地睡着,可一到夜里就活跃起来,不光享受着死皮细胞组成的自助餐,还在我们的毛囊里交配、产卵,一代又一代过着幸福的日子。 通常情况下,毛囊蠕形螨很少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这种螨虫的数量更容易增加,有可能超出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正常水平。当毛囊蠕形螨大量存在时,它们就有机会制造皮肤问题,引发毛囊虫病(demodicosis)。

而现在,科学家们第一次对这种螨虫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然后找到了夜间有利于它们交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且发现毛囊蠕形螨越来越离不开人类了。

为什么要在晚上?

毛囊蠕形螨,只能在人类的皮肤里生活。它们的生命很短暂,大多只有14-16天,假如以3周来计算,(联合国2019年估计的)人类预期寿命72.6年里,这种螨虫可以繁衍超过1200代。其中,也会包含许多遗传和变异的线索,可以用来解释它们的生活习性。

英国班戈大学的研究人员吉尔伯特·史密斯(Gilbert Smith)和他的同事,想要提取一些毛囊蠕形螨出来仔细研究。但这种生物的体长仅有0.3毫米左右,而且几乎和人类的皮肤融为一体,提取的样本中很容易混入人类或一些微生物的DNA。研究团队借助某种去黑头工具,从人的前额和鼻翼当中分离出了250只毛囊蠕形螨。

然后,科学家对这些螨虫的细胞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都进行了DNA测序。结果发现,毛囊蠕形螨缺少一些 紫外线防护基因。例如,不少动物体内存在hutH基因,这个基因编码的酶,能把氨酸转化成尿刊酸(urocanate),后者可以 吸收紫外线,毛囊蠕形螨却没有这个基因;在螨形目的其他物种身上,体现出了组氨酸降解中的另一个步骤(把L-组氨酸和L-谷氨酸相连),而毛囊蠕形螨体内也没有。这样看来,难以抵抗紫外线,可能就是它们昼伏夜出的一个原因。

另外,在毛囊蠕形螨调节昼夜节律的通路中,缺少一个timeless基因。这会让负责节律重置的感光蛋白CRY难以被降解,因此毛囊蠕形螨不会被日光唤醒,白天就是它们的睡眠时间了。 人体可以产生褪黑素(图片来源:Unsplash)

不止如此,毛囊蠕形螨与其他动物相比,还少一个基因AANAT,令它无法合成褪黑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到了夜间人类宿主会生产褪黑素,且在黎明时分的含量很高;而毛囊蠕形螨拥有褪黑素的受体,所以有机会利用人体组织制造的褪黑素,为自身的运动和交配提供充足的动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夜间才是毛囊蠕形螨最欢快的时段。它们会在不同的毛囊之间走来走去,寻找异性结对,然后尽情地繁衍。若是等到天亮,动力来源可能就消失了。

它离不开人类了?

除了交配所需的动力,科学家还探讨了螨虫的性器官。毛囊蠕形螨的生殖器与其他螨虫有所不同,位置明显靠前。更重要的是,雄性的阳茎长在背上,并指向前方,这代表交配时雄性可能需要在雌性的下面,并且双方都紧贴人的毛囊时才能进行。 图片来源:原论文

研究团队认为,这与众不同的构造和同源异形基因(Hox 基因)有关,那是一组专门负责调控生物形体的基因。以果蝇为例,触角和腿是同源结构,但有些Hox基因可以将二者的发育区分开,假如相关Hox基因发生突变,本该长出腿的位置就可能生出触角来。

而科学家在毛囊蠕形螨的DNA序列中发现,一个名叫abd-A的基因不存在,abd-B基因存在且方向没反,两者都是Hox基因。结合过往研究对这两个基因的功能描述,团队推测,毛囊蠕形螨生殖器的特殊位置和朝向,可能就是abd-B基因在abd-A基因缺失时的杰作。

当然,这种螨虫独特的身体结构,不止体现在性器官上。它们的 腿部结构极为简单,仅靠3个肌细胞提供动力,而这3个细胞与其他部位的细胞比起来,尺寸巨大——研究者意识到,这大概又是缺少某些基因的结果。观察基因组后,他们的确发现毛囊蠕形螨缺少了21个与细胞形态发生(cell morphogenesis)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会影响细胞的形状,也影响组织的形态。

在科学家眼中,毛囊蠕形螨的生活中没有天敌的威胁,又缺少竞争对手。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它们很少能遇到其他种类的螨虫,要做的几乎只有适应人类皮肤中的环境。也许正因如此,这种螨虫的基因组越来越简约,“不必要”的基因一个个被丢弃了

研究团队发现,在毛囊蠕形螨的基因组当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仅有9707个,这个数据在已测序的泛节肢动物中是最少的。换句话说,它们可以用最少的蛋白质生存下来。 图片来源:Unsplash

不仅是不必要的基因和蛋白质,不必要的细胞也逐渐被省去。一只毛囊蠕形螨拥有的细胞数量,在检测过的节肢动物中也是最少的,甚至不及果蝇的1/500。3个细胞组成的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常,对节肢动物来说,成虫的体细胞数量是最多的,比之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多。但毛囊蠕形螨却不是这样,在它发育为成螨之前的若螨时期,细胞数便达到巅峰,而后开始下降。除了脑部,几乎所有部位的细胞都会减少。

科学家认为,这些线索都指向了一种趋势:毛囊蠕形螨正在从体外寄生虫转变为内共生体。换句话说,它们在适应人体环境的过程中,抛弃越多的基因、蛋白质和细胞,就越离不开人类,甚至可能与人类合而为一。我们体内的线粒体,或许也是这样来的。

另一方面,世外桃源里的毛囊蠕形螨,几乎遇不到外来的配偶,也就无法给基因池注入新的基因,演化的路很可能变成一条死路。

还能好好共存吗?

不过,在毛囊蠕形螨跟人类融为一体之前,我们可能还是要把它们视为皮肤里的虫子。

全世界可能有超过90%的人类,都携带毛囊蠕形螨。在新生儿身上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踪迹,但出生后不久便有了,很可能是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获得的——毕竟乳头是这种螨虫常见的栖息地之一。毛囊蠕形螨会在人的皮肤里深深地扎根,想清除是不大可能的。

不过,研究团队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好消息。从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毛囊蠕形螨没有肛门,因此它们一生中积累的粪便,都会在死后排放出来,因此引发人类的皮肤炎症。但科学家这一次发现,这些小虫其实有肛门。他们觉得,把太多的皮肤问题都归咎到毛囊蠕形螨头上,或许有失公允。至少,它们还可以替人类去除死皮。

睡前请勿提醒自己,脸上有无数小虫在快乐。

封面图来源:Pixabay

参考资料: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56390

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what-is-demodex-folliculorum

转自:环球科学 2022-06-27

标签: 毛囊蠕形螨 节肢动物 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