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推荐:郎景和院士:外科三论和三论外科
谭先杰大夫:为什么说外科是神圣的?
郎景和院士:因为外科医生有特权进入人体!我们只有敬畏与爱护,绝不可有任何技术与器械的炫耀。我很久以前就写过一个条幅:“外科解剖刀就是剑”。剑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要记住希波克拉底的话:首先,请不要损伤!我最近写过另外一个条幅:“外科医生最神圣、自信的时刻是在手术台上:作为术者,都得跟你做;作为指导,都得听你做。不是主观、武断,这是战斗!。既然是战斗,既然如此神圣,外科医生就要善用手中的剑,无论是手术决策,还是手术的实施,都很重要。对患者而言,它关系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对医者而言,它关系到医疗质量和职业生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谭先杰大夫:您对外科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讲演是《外科三论和三论外科》,开头就提到了数字3、6、9的玄妙,您能稍作解释吗?
郎景和院士:好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3、6、9都是大数。《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说三山五岳、三山五湖,不是指三座山,而是指全部的山。我曾经问过一个山西朋友,什么叫三晋大地呀?他说是不是指晋南、晋中、晋北?实际上三晋大地就是整个山西;再比如三秦大地、三楚大地。9就更大了,九天揽月、直上重霄九、一言九鼎,九可以说代表整个宇宙。在西方,一生拥有700多项发明,其中包括交流电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你明白了3、6、9的秘密,你就会拥有开启宇宙的钥匙。”因此,3、6、9可以说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规律。就外科而言,有很多事情可谈,我总结为9个三,这里先讨论如下五个“三”:外科三要素、外科三原则、外科三误区、外科三忌讳、外科三境界。
外科三要素
谭先杰大夫:请您先谈谈外科三要素:决策、解剖和技巧,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郎景和院士:提三要素是为了讲演的需要,实际上对于手术而言,主要有2个因素:一个是决策,另一个是技巧。解剖是决策和技巧的保障,其中决策占75%、技巧占25%。临床诊治中的正确与错误,包括责任心、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思维能力和方法,后两者与哲学相关。临床决策是思维、判断和设计。
临床决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充分的事实和证据、周密的设计和方案、审慎的实施和操作、灵活的应急和应变、全面的考量和考虑。临床决策需要全面的病史询问、物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在此基础上,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后者又包括手术范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入径的选择,甚至切口的选择,手术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和预案,术后恢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手术的实施就是通过技巧来完成临床决策的过程。技巧是各种外科基本手法(切剪、缝合、结扎、止血等)的娴熟掌握和灵活应用,是由经验和熟练升华而成,内含手术者的观念和体验。技巧和动作快捷并不是一回事。技巧是建立在对手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常常带有手术者的独特性,资深医师应该形成自己的手术风格。技巧很重要,但正确的决策最重要,否则就像开汽车,你驾驶技术可能不错,但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走错了路,就不会到达目的地。
谭先杰大夫:提到开车,您说过解剖就是行车路线。
郎景和院士:对!解剖学是最主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外科手术的基础。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和著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都做过很多实际的解剖,充满传奇。王清任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解剖学家。他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还通过实际解剖把他了解的人体内脏绘成脏腑图,著成《医林改错》。
实际上,外科就是解剖,是为了治病的需要,在活的人体上进行的解剖!解剖就像行车路线,如果路线不清,一定无法行走,甚至误入歧途。所以,无论做到何等水平的大夫,都要不断复习解剖、印证解剖、研究解剖,养成阅读解剖图谱、描绘手术图解的习惯。作为外科医生,要做到:清清楚楚解剖,明明白白手术,勤勤恳恳工作,开开心心生活。
外科三原则
谭先杰大夫:您说外科的三原则是规范化、个体化和人性化。如何理解和协调它们?
郎景和院士:规范化就是诊治原则,是基础、是守则;个体化就是手术要因人而异,要考虑病人及其疾病,还要考虑医生及其技能;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包括微创化。在选择诊治方式的时候,要兼顾医患双方,医生要选择最有把握施行的方式,并且是病人最情愿接受的方式,既要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也要保证安全性。换句话说,应该是这个方法、这个手术适合这个病人和其疾病;而不是让这个病人和其疾病适合你的方法、你的手术。
谭先杰大夫:说到规范化,您常常引用“规则之外无一物”这句话,如何理解?
郎景和院士:这句话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是这样来引用的:如果我们的规则定了,比如指南或者规范,就要按规则来办。指南或者规范当时可能并不完善,但也得遵守。当然,经过实践,规则也会基于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修改,但任何人随意去修改就不对了。按规矩办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看病、手术也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峨眉山万年寺有一个门匾,上书“以戒为师”四个字。非常好!意思是如果住持不在,师父不在,小和尚们怎么办?按戒律办,这就是以戒为师。
谭先杰大夫:在协调规范化、个体化和人性化,尤其是妇科手术如何选择开腹手术、阴道手术和内镜手术的时候,您喜欢展示这张图,请您详细讲讲好吗?
郎景和院士:这张图我使用很长时间了。我认为无论是对医学生、年轻医生,甚至对资深医生,都是适用的。对于一种疾病,怎样选择治疗方案;对于一种手术,如何选择适应证,这些在教科书上都会写,在诊治规范上也会写。但我认为,一个重大缺憾就是过分突出了什么病适合给予什么治疗,或者做什么手术,而忘掉了“两个人”:一个是得了病的病人,一个是看病开刀的医生。这两个人很重要,如果把他们忘掉了,只讨论某个病适合做什么治疗或者手术,你不觉得有缺憾吗?!
比如阑尾炎,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阑尾,早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不切,这我们都知道,但实际上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我得阑尾炎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切口开在哪里,开多大?给我做手术的外科专家想了很久才决定,他想到我年纪比较大,需要开一个稍微大一点儿的切口,可以全面探查一下腹腔脏器。你看,这与给年轻人或者小孩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考虑的就不一样。
再比如,病人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你是腹腔镜专家,你会选择做腹腔镜;我觉得我腹腔镜做得没那么好,开腹手术更拿手,我会选择开腹。如果病人追求美观,希望做腹腔镜,我会推荐他找你。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病,医生不一样,病人不一样,最佳的方案就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临床决策中需要考虑4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方案。任何手术都有适应证(indication)和禁忌证(contra-indication),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个“不适应证”,或者可以称为non-indication。有的手术,虽然不一定属于禁忌,但也不一定就合适。
外科三误区
谭先杰大夫:您说外科有三大误区,分别是独一、最好和常胜。我理解这也是妇产科手术决策和实施中的三大陷阱。为什么“独一”居然是误区呢?独一无二、独门绝技,不是“武林高手”们的毕生追求吗?
郎景和院士:这不应是毕生追求!一个人,一个医生,如果说只能用一种方法、一种方式、一种术式来处理问题,肯定危险。这会将你带入误区,你这个方法好像是独一无二的,对你来讲非常拿手,但可能不适合病人。你遇到的情况,不是你这一种方法能解决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定也有不擅长的。因此,一个成熟的外科医生,一定不能只靠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术式来进行治疗。
我们有一句话:一个做腹腔镜的医生,要随时准备做好转开腹的准备。如果不会开腹手术,转成开腹也于事无补,只会更加慌乱。如果你内镜手术很好,但开腹和阴道手术不行,我认为你就不是一个好的内镜专家。
请记住:一个医生应该掌握各种手术方式,又善于形成自已的特长。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一种方式完成所有的妇科手术;不能,也不应该要求所有妇科医生都用一种方式施行任何手术!
谭先杰大夫:您说外科的第二个误区是“最好”,如何理解?
郎景和院士: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做到安全诊疗,即更好地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减少损害和不良事件;我们要做到优化诊疗,即提高临床诊治效果,以期最佳的病变消除、最快的术后恢复和最理想的健康效果;我们要做到节约诊疗,即尽可能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不论对于患者或者国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干预。
谭先杰大夫:常有媒体报道某地或某大夫在手术方面创了记录,比如切肿瘤的大小、手术的难度等等,对于这种在手术方面的创记录的报道,您如何看?
郎景和院士:医生不是去跑马拉松,也不是去跑100米,追求记录实际上没有意义。第一,手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命关天,你是在一个活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机体上操作,不是比赛,不是炫耀,对吧?用不着炫耀,也无记录可谈;第二,你认真地去治病,去开刀,不要想我能切多大瘤子,我能用多快的速度,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够人道。
被称为开创了“现代妇科手术典范”——通过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治疗子宫颈癌的法国医生丹尼尔·达尔让(Daniel Dargent)有一段名言:外科医生的职责并不是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让他们的患者信任他们自己,并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手段。
谭先杰大夫:为什么常胜也是误区?如何看待诊疗或者手术的零失误?
郎景和院士:常胜肯定是误区。常胜根本就不存在,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辛辛苦苦工作的医生,都不可能常胜。我前天刚写过一个条幅:一个医生或者一个外科医生一辈子都没出过错,不论自诩,还是别人宣传,都不要相信。
我曾经说过,如果你的手术没有发生并发症,也许说明你做的手术还不够多。我很欣赏这段话:“我们都想把工作做好,当我们工作做的非常多的时候, 我们所遭遇的危险,就像工作做的非常少的时候一样多了,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大专家和小大夫一样,也会犯错误,但后者犯的多半是小错误,前者犯的却可能是大错误。比如腹腔镜手术,小大夫顶多是充气不好,造成皮下气肿或血肿;大专家犯的错误就不一定了,可能是把血管弄破了、把膀胱弄破了、把肠子弄破了、把输尿管弄断了,问题更复杂,后果更严重!
谭先杰大夫:说到内镜手术,目前内镜手术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并发症也随之而来。您能否谈一谈您的体会,或者给我们一些忠告呢?
郎景和院士:200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成立内镜学组,目标是让中国的妇产科医生都能够掌握内镜手术,把它变成21世纪妇产科医生的一项必备技能。20多年过去了,我们自豪地说,在妇科内镜技术领域,从理念上,我们从跟随者变成了参与者;在会议里,我们从听讲者变成了讲演者;于手术中,我们从观摩者变成了示教者。包括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虽然起步晚,但我们现在做得相当好。还有单孔腹腔镜、经自然腔道腹腔镜、各种妇科肿瘤内镜手术等。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说能用内镜代替一切手术方式。因为我们收治的病人病情比较复杂,手术难度比较大,有的病人不适合做内镜,如果我们人为追求全用内镜手术,就一定会发生问题。
内镜手术还带来了新的并发症,尤其是各种新的能量器械的广泛使用,可能造成各种脏器损伤。不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无论年轻医生抑或比较有经验的医生,甚至内镜技术专家,都有可能遭遇不同的危险,警惕“微创”变“巨创”!
谭先杰大夫:说到能量器械,您引用过希波克拉底的话:药治不好的要用铁,铁治不好的要用火。如何理解?
郎景和院士:这句话我引用得很早,但是以前我不明白什么叫药治不好的要用铁,铁是什么?铁治不好要用火,火又是什么?最近两三年我才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药治不好的要用铁,就是外科器械,对不对?铁治不好的要用火,火就是各种能量。无论单双极、超声刀、百克钳、能量平台等,都可以归结为火。几千年前希波克拉底把这个看出来了,也许是我们演绎的,也许是我们猜测的。总之,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能量器械为手术带来了方便,甚至给医生带来了底气,尤其在止血方面。然而,能量器械同样是双刃剑,也可能导致副损伤,比没有能量器械的“冷兵器”时代,肠管、血管、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上升了,有些损伤让人莫名其妙。所以,关于内镜和能量,我有一句话:成也内镜,败也内镜;好也能量,孬也能量!
回到你所说的常胜的问题,可以说,无论医学和技术如何发展,常胜是不可能的,零失误也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要尽量避免错误,减少损伤和并发症,保障病人的生命与安全。
外科三忌讳
谭先杰大夫:零失误不可能,但您说过,外科医生要绝对避免三类大错误……
郎景和院士:没错!开空、遗留异物、病人死在手术台上是外科三忌,强调多少遍都不为过。“开空”(Nothing to find),表明资料不全,决定不慎;遗留异物(Object),是大忌,不可原谅,是最糟糕、最不幸的事情,没有理由犯这样的错误,一次也不行,一辈子都不要;病人死在手术台上(Die onTable),是很难堪、很不幸的,原因很复杂,不完全是术者的事情,应该在术前、术中谨慎处理,充分准备,应急应变,手术还要根据情况适可而止。
外科三境界
谭先杰dai大夫:您把外科医生修炼的三重境界概括为得艺、得气、得道。我记得您最初总结的是得意、得气、得道,您能谈谈为什么如此修改呢?
郎景和院士:最初讲三重境界,我是从得气开始领悟的。气是一个中医名词,很重要,活一口气、生不生气,可以写一本书。得气到底是什么呢?我当时理解就是这个手术做的挺得心应手了,比较自由了,叫得气了。
那它之前的境界叫什么呢?我最初用的是得意。手术做的很不错,挺好,做主治大夫做了10年了,又过了10年,更得意了。后来我想,得意一词太主观,于是改称得艺——艺术的艺、技艺的艺。外科也是手艺,跟学徒学打铁差不多,师傅说打得不错,可以出师了,就是得艺了。
我对三重境界这样注解。得艺是熟练流畅,排遣疑难,独立胜任,为外科入门;得气则是有领有悟,排忧解难,应急应变,可登堂入室;得道则是有精有神,提炼升华,探微发秘,已位居中堂。得艺及得气之初,皆为匠。得气之后,并进而得道,遂成“气候”,则为师、为家。
还有一句话更重要:十年磨一剑,百岁难成仙。百岁者,一辈子也。我做大夫快60年了,也没有成仙。我们可以往这个目标努力,但穷尽一生,也不过在往这个方向行走而已,成仙只是目标。
谭先杰大夫: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前辈,您能赠给年轻的外科医生们几句话作为共勉吗?
郎景和院士:当然可以。
第一句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曾经以为这是张孝骞大夫说的,后来发现它来自《诗经·雅·小旻》,但张孝骞教授用得最好,我也借此与大家共勉。
第二句话:平安是门,平安是福。江苏扬州个园里有一个门,形状似瓶子,代表“平安是福,平安是门”。对于外科医生,只有把好了手术的质量控制关——精心决策,谨慎实施,手术才会安全,治疗才会成功,患者和医者才会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