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环球视点!日本六月中暑急救已超万人,重症者致死率高达70%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7-14 17:57:44

2022年7月13日,合肥市区路上,一位市民戴上墨镜、口罩,穿长袖衣服,全副武装抵抗烈日。(人民视觉/图)

2022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接连破纪录,多地出现中暑送医患者。

据报道,郑州一名男子突然昏迷,被送至ICU抢救时,医生监测其身体核心温度已达42.3度,体内所有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多脏器出现受损。丽水一名男子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度,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无效,于7月8日不幸离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暑,是由于高热造成内皮细胞损伤,继而诱发热损伤之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系统失衡,进而发展为类(热)脓毒症,引发多脏器损害的全过程。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身体不适、尚未产生热适应、未及时补充水分等,都可能诱发中暑。

人们所说的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皆属重症中暑,三种症状起病表现不一,症状时有重合,过程相互转化,因而这种分法逐渐退出了中暑防治的舞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的重症医学主任医师苏磊眼中,中暑只有“轻症”与“重症”之分。轻症中暑是出汗的,而重症中暑,一滴汗不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调节不了体温,皮肤不散热,其病死率介于20%-70%。他从1999年起开始关注中暑问题,2004年正式建立团队进行研究。

中暑多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发生,在全球高温或渐成常态的今天,得到了更多关注。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在世界许多地方,超过40°C甚至50°C的温度正越来越常见,已对人类健康和福祉构成了重大威胁。其预测,2022至2026年间至少有一年超过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几率为93%,未来五年平均值高于过去五年的几率也为93%。

2022年7月8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四级应急响应。据中国气象局介绍,7月5日以来,四川、重庆、上海、浙江等地持续高温日数达5-6天,7月10日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共18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中国气象台最新高温预警显示,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云南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气象台建议,需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但人们大多有种误解,中暑是件小事。

日本6月超万人中暑送急诊

河北石家庄市民陈萍(化名)也曾如此认为。直到家人中暑被送进ICU抢救,医生一度下了病危通知,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的兄长曾在跑马拉松过程中突然昏迷,多脏器衰竭,肝功能、肾功能都有损伤,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躺了33天。

轻症中暑的确不会致死,体温降下来后,便能恢复健康。但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并无明显过渡,常人骤然遇到无法区分。“如果他突然晕厥、全身抽搐、呼吸窒息,甚至低血压了,那就要搞清楚,这些是重症中暑的高度可能对象,要赶快按重症中暑程序来治疗。”苏磊这样告诉一线医护人员。

按照发生方式,陈萍兄长的中暑属于劳力性中暑,与生活性中暑略有不同。

前者通常是在高温环境,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譬如士兵训练、建筑工人做工、马拉松跑者比赛等。生活性中暑,则是没有做任何体力劳动,但由于环境温度增高,患者没有采取适当的降温与通风措施,导致体温过高。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卢建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空调基本普及,居民很少会出现生活性中暑。而劳动保障力度的增加、降暑降温工作的完善、务工人员的个人保护,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劳力性中暑的发生。

国内每年中暑人数并无权威统计。广州市卫健委宣传处告知,中暑并非传染病,也不属于法定报送案例,没有专门要求各大医院报送重症中暑情况。

在邻国日本,单月中暑送医人数刚刚刷新最高纪录。中新网援引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总务省消防厅2022年7月5日公布初值称,日本6月因中暑而被急救送医的有15657人。这是自2010年开始统计以来首次超过1万人,创6月单月人数新高。

重症中暑可能危及生命,预防中暑尤显重要。医生提醒,预防主要依靠个人意识。

苏磊指出,进入夏季或夏季结束时反而是中暑发病高峰期,这主要是热习服和脱习服认识不到位所致。热习服是指人在热环境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脱习服则是热习服的能力退化,在离开热环境后会发生。“热习服有个特点。如果你不坚持做热习服,20天以后,热习服的能力就退化。”苏磊指出,“天气逐渐转凉,大家容易大意,每年10到11月反而又有一批人中暑。”

预防中暑,要对高温高湿环境产生警惕,对这类环境下的身体不适感引起重视,迅速脱离该种环境,进入通风阴凉之处,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苏磊提倡在高温环境中做“无口渴补水”,少量补充,多次喝水,不要等到口渴后再喝水。

最重要的是,一旦感到不适,要马上放下手中的任何工作,找地方坐下休息,避免加重伤害。

中暑救治两大关键点

由于缺乏监测体系,医院在重症中暑问题上通常采用各自办法。

2022年7月12日,南京市溧水区一工地,3名工人疑似中暑。南京市急救中心出车急救,发现他们出现大量出汗、面色潮红、神志不清等中暑症状。根据现代快报报道,急救人员在给予患者监测生命体征、物理降温、补液等急救措施后,紧急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继续治疗。

此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每年收治的重症中暑病人包括野外训练、户外长跑、野外长途等情况。由于重症中暑救治能力名声在外,全国各地很多病人会汇集于此,或邀其医生前去诊治。

中暑重在防治。苏磊团队建立起了“黄金两小时救助圈”,即在中暑两小时内,将患者中心体温降到38.5度以下,则轻症中暑仅有20%-30%的概率会发展为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多在急诊科收治。通过急诊科的分诊、初步诊断、初步救治,请专科会诊,再送到专科去。

以往观点认为,中暑救治的第一关键点是尽早降低中心体温。在苏磊看来,措施只有降温是不够的。降温措施对于轻症中暑病人治疗效果好,但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存在较多问题。譬如,受客观条件影响,野外救治现场难以有效实施降温。重症中暑的发生和转归与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尽管发生机制仍不清楚。

于是便有了第二关键点:早期重要脏器保护。单一脏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是重症中暑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预防、保护和治疗早期出现的脏器功能损害,可能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另一关键。苏磊解释:“单一脏器衰竭,死亡率才3%。如果两个脏器以上,死亡率30%,那就意味着什么?你早期发现的时候你去阻止它,它就能防止死亡率从3%升到30%。”

他们用了五年时间,确定了重症中暑第一轮打击的重要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凝血系统、横纹肌、肝脏、肾脏。“而外国人报道的肺,恰恰在我们黄种人里不是首要打击的部位,很晚才出现。”苏磊说。

重症中暑的平均留置时间是3至6周,先送到ICU里抢救1到2周,再到普通病房康复2至4周。恢复一个月后可进行日常生活,3到6个月后才能进行训练或重体力劳动。

陈萍的兄长有运动习惯,每天早晨固定十公里长跑。他清醒后,转入普通病房,尝试自己进食、伸展胳膊和腿、在辅助下站立,两周左右才能够行走,在医院待了两个月。

(马晨晨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罗雅妮 王欣炜 胡逸凡

标签: 重症中暑 体力劳动 多脏器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