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快讯】如何提高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小时候别人抢走你的棒棒糖,你嚎啕大哭。
成年后别人抢走你的棒棒糖,你还哭吗?
【资料图】
你不是控制情绪了,而是长大了!
所以真正控制情绪的办法是要让自己“长大”,不产生情绪。
情绪之所以叫情绪是因为很难控制,它是自发产生的,先于我们的理性。
我们会有一些情绪产生之后的“不控制”办法,帮助它自然消失,但没办法控制它。
诸如深呼吸调整自律神经;
通过觉知让自己暂停;
从现场离开一会的隔离法,
等……
这些都不从根本上控制情绪,只是缓解了情绪的冲动。
最终你要学会的是———不起情绪。
改变你的情绪反应机制:
事件——触发——情绪产生
同一事件——不再触发—-没有情绪
“情绪按钮”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控制情绪,且不消耗意志。
如何拆除情绪按钮?认知升级。
一般人的情绪里总包含着各种评价、是非对立,如果能兼容并包冲突,就不再有情绪了。
因为情绪一般都产生于心理冲突中。
就像你在迷宫中,地上走找不到出路,只要抬高视角,坐上直升飞从空中鸟瞰,迷宫的出路就在那,对方在哪里,你在哪里一目了然,位置不同,差异的原因看到了,那你就自然没有情绪,只有满满的真相来龙去脉。而事情的解决之道(迷宫出路)就在那里。
提升认知维度是长期的,因为非常难,所以人类深受情绪之苦。
举例:陪孩子做作业你有情绪吗?控制不住!
你有一个误会:
你觉得“这么容易你都不会”,但这不是事实。
事实是孩子的认知水平跟你不一样,他的脑子构成跟你不一样,他不觉得有逻辑的数学题容易,他觉得很难。
他觉得别的更容易,比如想象。
《小王子》里这样呈现大人和孩子思维的差异:
这是一顶帽子,大人说。
然而孩子说,“我明明画的是一只吃了大象的蟒蛇,大人们却说我画了-顶帽子。”
我问他们,我的画可怕吗?
大人们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大人的思维上实用,直线性的,因为认知懒惰,关闭了大部分可能,只有经验打底的惯性,所以快。
而孩子眼睛事物是天马行空的,他在各种可能中漫游,可能非常慢。
如果你看不见孩子眼睛里的事物,你就没办法跟他同频率沟通。你当然要生气。你在迷宫的一个角落看不到全貌。
书里说“真正重要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灵去感受。”
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作业题目和你本身不一样。
大部分人,几乎百分之百的成年人,是会有这种认知封闭的。
情绪发生的第二个点是,控制欲。
如果没办法看到别人眼里的世界,没关系,去看去理解就行了,只要肯倾听和谦虚。
但关键是我们容易认为我看到的就是“事实”,还只想辩赢,让对方听你的。
这就容易起情绪了。情绪的发生,是因为你有控制欲,不能停留在事实中,完全想把客观凹进你的主观里。
再举例:
有一部很早的电影叫做《刮痧》。说的是一对住在美国的爷孙,孙子发高烧,爷爷给他用了我们中国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刮痧,结果上幼儿园的时候,孙子的老师在他身上发现了刮痧留下的红痧印,以为这个孩子被虐待了,随即把这个爷爷告上了法庭。
打官司是一个百口莫辩的过程,因为涉及到文化差异,到底如何要绿眼睛的鬼子搞清楚刮痧是什么,成了案件的难点。而流血、淤青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国人认为这个流血淤青是为了让病好起来。
到底是爱,还是害,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套文化体系去认识同一个问题。
除非西方人用东方人的眼睛看这个问题,否则,如果他们还用西方人的眼睛去这块淤青就会变成虐待。
这个电影是一个隐喻,不同文化的人很难彼此理解同一个事实,冲突和各种人类的情绪就产生了。
而人和人的差异其实不亚于两种文明的差异。因为每个人都存在于完全不同的内生世界,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
超越主观经验,是最难的,也可能就是圣经里说的巴别塔,让人和人的沟通有了“语言”(思维差异)的阻隔吧。
如果一个人能有意识去理解他人,不断超越自己熟悉的认知边界,他在大事小事上会有更稳定的情绪,因为他会对自己说,等等,我是不是有什么认知盲区。
凡思想成熟复杂的人包容性都强,谁有长大后的自我,谁拥有最平和的人生。他们不仅放过了别人,而且最终利益了自己。
最后总结:
情绪是用理解力消除的,不是压抑掉的,也不能被控制;
短效的办法是不投放注意力给它,让它因为得不到关注自然消失;
长效的办法是超越导致情绪的狭隘认知。
如果你是一个烦恼多情绪多的人,不要苛责自己,你要去增加思维的弹性,并保持自我怀疑和觉知,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真正“长大”了。
作者:Miss蘑菇姑姑,情景疗愈写作推广人,蘑菇心理自习室创办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一位深耕心田的书写者,已出版书籍《一边焦虑,一边成长》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