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世界微速讯:辽宁老年健康宣传周|伏天热热热热,老年人养生关键在这几步!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7-27 09:45:53

时至夏日入伏,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此时气候特点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老年朋友们在这样的季节里养生方面需要注意点啥。

《灵枢•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资料图)

意思是说,人生病主要是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等异常邪气(六淫)、饮食失宜、七情所伤(喜怒忧思悲恐惊)密切相关,所以在养生上老年朋友们应当格外注重以上三个方面。

衣要暖

什么,天都这么热了穿衣还要注意保暖?!

对!您没看错,这里所说的衣要暖指的不是在户外的情况,而是在室内。

炎炎夏日,很多公共场所比如银行、医院、商场、超市、公交车等都会开放冷气,而且很多地方开得还很足,室内外有明显的温差。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女子过了七七四十九岁、男子过了七八五十六岁,身体各脏腑功能减退,阳气不比年轻时充盛,抵御风、寒之邪能力下降,骤然从室外高温环境进入室内低温环境,风、寒之邪容易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导致感冒、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外出时如果有进入室内公共场所的打算,提前备一件薄外套谨防夏季受凉。

食宜淡

酷热夏天,不仅人不爱动,咱们这胃肠也不爱干活,俗称“苦夏”,而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相对虚弱,在夏季更容易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这个时候再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则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虚湿滞,聚而成痰,而成“痰饮”之病,或化湿生热,而成“湿热”之象。

所以,夏季饮食当以清淡为主,并适当注意补充水分,切忌肥甘厚味。

另外,老年朋友们还应该注意少食生冷,从中医理论讲,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季节,有助于人体补阳驱寒,如不能顺应时节,过食生冷,则不利于寒气外趋,可能为脾胃虚寒留下病根。

总之,老年人夏季饮食应注重“清淡饮食,少吃生冷”的原则。

住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季昼长夜短,老年人在此时的作息应当顺应四时变化做出调整,适当晚睡早起

某些老年人可能白天会有明显的困倦,可以适当午睡,但午睡要注意几点:

1、时间不要过长,以免进入深睡眠导致醒后更加疲乏无力,而且午睡时间过长也可能会造成睡眠日夜颠倒而破坏正常的睡眠规律;

2、不能午饭后立即躺下睡觉,这样可能会造成食物堆积在胃中、胃液反流而导致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病等疾病;

3、醒后不要立即起身,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调节能力下降,这样可能会造成直立性低血压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眼花甚至黑朦、晕厥。

行防暑

主要包括日常出行和运动两方面。

日常出行方面,老年朋友们生活阅历丰富,出门防暑自是不必多言,咱们主要谈谈运动方面。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性升发,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还可伴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危急症状。

基于此,老年朋友们在夏季运动之时尤其户外运动,不宜做大量出汗的运动,在出汗之后要适当补充水分,以淡盐水为佳,而不宜饮用纯的“甜水”。咱辽沈地区早晚温度适宜,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以清晨和傍晚运动为佳,以太极拳、五禽戏、健走等相对柔和的运动为主,以微汗为度。另外有骨关节疾病的老年朋友不建议进行暴走、登山等运动,以免损伤骨关节。

祛湿很重

“暑多挟湿”。夏季除了气温高以外还时常有雷雨天气,今年辽沈地区的多雨让大家可能有身处江南的错觉。所以今年老年朋友们在防暑的同时还要多注意“祛湿”,以免出现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无力、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食欲减退、纳差纳呆、舌苔厚腻等等一系列的“湿气重”的症状。

中医认为“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主要是自然界的湿邪,而“内湿”多由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功能失职而成。

防外湿主要注意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衣物环境的干燥

防内湿主要注意饮食调节,除了前面“食宜淡”当中提到的以外,再给大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有“祛湿”作用的食物:

1. 绿豆

它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等功效,入心、胃经,在夏季来碗绿豆汤或绿豆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2. 薏米红豆粥,既能祛湿又可补心健脾。

薏米,中药称之为“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赤小豆,红色入心,除利水消肿、健脾养胃外,还可补血养心。将二者熬制成粥,具有健脾养心祛湿的功效。

养生需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应当顺应四时六气,愿老年朋友们拥有每一个健康的夏天!

供稿:中医科 张杨

编辑:宣传工作部宋田

标签: 消化不良 公共场所 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