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环球快资讯:元奥生物揭秘: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你的口味和饮食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07-29 15:54:48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对食物都有各自的喜好,但这并不是挑食的理由,毕竟均衡膳食才是健康的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挑食问题,各国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发现挑食并非个人的本意,而是肠道在任性地向大脑排斥或索要自己爱吃的食物。

挑食,谁是罪魁祸首?

201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有关自闭症与挑食行为之间的联系。

研究表明,在1462名已确诊的自闭症儿童中,有70%的孩子存在饮食异常,这其中包括了挑食,对食物过敏或不愿意进食等行为。

而作为对照组的正常儿童,挑食行为的比例仅占4.8%。

相比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对食物的气味、质地和味道尤为敏感,挑食的问题也更为严重。

他们不仅只喜爱面食、奶类、米饭、冷饮及膨化食品,而且饭量少,进食缓慢,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等。

虽然自闭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导致大脑功能受影响的疾病,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浅显地认定上述的挑食行为来自于大脑自发的指令。

或许其中另有“玄机”,毕竟与饮食有直接关系的是肠道。

最近的医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挑食行为与肠道菌群有关。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发表在国际重磅期刊《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示:或许“看不见的肠道微生物”才是影响我们对事物选择的“真正食客”。

到饭点了,肠菌已经在点餐

肠道被称为“肠脑”,顾名思义,它和大脑一样,都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操纵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肠道菌群会以某种“隐蔽”的方式,悄悄地向大脑传达自己对食物的喜好,然后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使其慢慢养成符合肠道菌群“胃口”的饮食习惯,进而建立相应的特定菌群。

不过在建立某种菌群之前,人体内对食物“各有所爱”的每个菌群都需要经历类似于自然法则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

这“战况”的发展往往取决于被肠道菌群操纵的个体的进食行为。

假设一个人长期食用碳水化合物而厌恶蔬菜,那么喜欢碳水化合物一类的菌群就能得以发展,喜欢膳食纤维的菌群则可能被淘汰。

就是这样,人们会不得不为了迎合肠道菌群,只选择能使菌群发展壮大的“营养”,从而造成挑食的情况。

缺失菌种,饮食结构被改变

肠道菌群是肠道中的微生物,大约有10万亿个细菌。

2016年的一篇相关文献表明,饮食是塑造肠道菌种的驱动因素,所以各国各地域的人所含的拟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含量略有差异。

采用西式饮食的美国人和欧洲人的肠道微生物群以拟杆菌属为主,而非洲人以普雷沃氏菌属为主。

这两类菌种可作为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自闭症儿童缺失了成百上千种正常儿童都具有的细菌种类,其中就有普雷沃氏菌属,所以患儿的饮食方面被改变。

这个结论出自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文章。

普雷沃氏菌属会通过降低和发酵多糖发挥重要作用,也具备维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合成维生素b1的功能。

由此不难看出,缺失这一菌种都对人体产生了饮食方面的诸多不利影响,更何况是缺乏了成百上千种菌群。

调节肠道菌群的妙方:肠菌移植

上述的发现给了进行后续研究的科学家启迪,既然是缺乏多种菌种才导致自闭症的发生,那恢复缺失的菌种,自闭症就有可能得到缓解。

这个简单的逻辑推理最终成为各类实验的研究方向。

一项被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研究阐述了肠道细菌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观点。

而一篇包含150多篇关于自闭症和肠道细菌的论文综述同样得出结论:肠道微生物和自闭症行为之间存在联系,恢复肠道细菌的平衡能有效减缓自闭症的症状。

在2019年的一篇文献中,研究人员选了18名患有自闭症的人参加实验,并对他们进行了10周的肠菌移植治疗(FMT)。

该流程包括:持续2周的抗生素治疗、排便及清理肠道,1-2天高剂量的粪菌移植(FMT)和7-8周的胃酸抑制剂的使用。

经过8周的随访观察期,最终发现他们的胃肠道症状减少了80%,普雷沃氏菌增加了712倍,“益生菌”生物双歧杆菌增加了4倍。

这些数据意味着患儿的肠道环境已有了变得健康的趋势,那么自闭症儿童的饮食方式也会逐渐步入正轨。

肠菌移植治疗就是将处理好的粪便细菌从健康个体移植到病人体内,以此来调节失衡的肠道微生态。

正是这项技术,使得这18名参与者在为期两年的随访中,大多数胃肠道症状的改善都维持了下来,而自闭症的相关症状也在持续的改善当中。

肠菌移植的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标签: 肠道细菌 各有所爱 饮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