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当前速讯:在高端医院妇产科,我看到有钱人最脆弱的一面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7-31 22:03:16

本文由【看客inSight】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pic163。


(资料图)

我是一名医生,在一家高端妇产科医院工作,在这里,我看到很多有钱人脆弱的一面。

一提起高端医院,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有优雅、富丽的就医环境,殷勤、周到的医疗服务,当然,还有数额不菲的诊疗费用。

但作为医生,在高端医院工作十多年后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特别」的患者们。

普通公立医院的病人来了,简明扼要的问诊之后,简单和病人陈述一下病情及检查治疗方案即可。可病人如果来高端医院,你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这里就诊一般是预约制,每位患者平均首诊时间在 1 个小时左右,医生除了主动询问意外,还会一直询问患者「还有其他问题吗?」,直到患者问无可问。

正如大家想象的,这里妇科患者大多经济状况宽裕、文化层次较高,和我们医生打交道时,会表现特别的尊重和礼貌,说话也都是温文尔雅、慢声细语的。

但有礼貌不代表没有要求,相比于公立医院的患者,有时候越是高端,越是「棘手」和「难打交道」。

有钱,却保不住健康

高端医院的患者,相对普通公立医院,可能经济承压力更强,但对疾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却未必很高。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家里有矿的阔太太,年龄少说也有 60 岁了。来的时候兴冲冲的,说自己绝经多年又来了月经,是不是「第二春」来了!我听了,心里一惊:绝经后突然出血,这有可能是大病的征兆啊。

她还告诉我,她绝经后出血已经半年多了,有时出血不多,有时只是分泌物有点点红色,她没重视,也从没就诊,更没有做过例行体检。

上了检查床,我找出适合她尺寸的窥具撑开阴道,即便隔着一次性口罩,一股恶臭仍扑面而来。我将探照灯对准病人的宫颈部位,一个足有乒乓球大小的菜花样肿物占据了整个宫颈——宫颈癌无疑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刺目的灯光下,肿物正在活跃的渗血,这就是她误以为「第二春」标志的经血。

从更年期开始,女性三大癌的发病开始直线上升,它们分别是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这位穿戴奢华的太太,人生过了大半,财富积累不少,身体各部位零件的毛病也攒了不少。

最终,她被确诊为宫颈癌晚期,因为疏于检查、就诊太晚,她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期。

做医生这么久,我给不少贫穷地方的人看过病。因为经济原因和健康意识薄弱,很多人不能及时就诊,硬生生错过了治疗时机,不得不令人惋惜。

没想到的是,如今经济条件宽裕、见多识广的患者,也还是会对疾病熟视无睹,生生错失治病良机,我身为医者,真的从心底感到无奈。

禁果,无知的伤害

在这所高端医院,我依然见过很多未成年的女孩来做流产手术。

其中最小来做流产的才刚上初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她妈妈带着她跑来这家又贵又远的医院,就是为了躲开熟人的目光,干净利索地把问题解决。

那孩子看上去像一个冷静的大人,从头到尾,不发一言;妈妈看上去倒像是个孩子,从一进诊室就开始哭,情绪激动异常。

她很委屈的对我说,自己每天早上骑着车,亲自把孩子送进校门,每天下午,一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校门口,接过孩子沉重的书包,和孩子一起回家。她想不通,这样无缝链接地接送,孩子怎么还能出事?

事后,无论她是苦口婆心还是声嘶力竭,孩子拒不交代事情的原委,对体内幼小胚胎的生物学父亲只字不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也是母亲,不希望看到她这么小,就做出危害自己健康的事情。透过孩子木讷、冷漠的外表,我知道,她的内心必然感到惶恐。

我慢声细语地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做哪些检查和手术,告诉她顺利的话,一上午就可以结束了。她的表情有微妙的松弛,但仍然绷着脸,不肯说一句话。

给孩子做完人流手术后,我详细地和孩子妈妈交代,今后孩子要注意的事情。核心就是一句话,尽可能保证孩子在 18 岁前不要再有性生活,如果有,一定要戴避孕套。

很多时候,我觉得不该只怪孩子缺乏基本的性知识或性教育,而是有些家长压根也就没有相关的常识。

记得有一次,也是一个妈妈带孩子来找我,说孩子月经不调。我一看孩子的状态,结合她的症状,就怀疑孩子是早孕了,建议孩子做个早孕筛查。

妈妈瞬间脸色大变,很不客气地冲我喊了一句,「你是什么眼神啊?她还是个孩子呢!」

但几分钟后,在 B 超室,医生就监测到孩子肚子里的胎儿已经 5 个月了,这位妈妈立刻崩溃得说不出话来。

对未成年的女孩来说,性生活是危险的。毕竟,按照她们的年龄,子宫、宫颈都没有发育成熟。而人流手术更会增加子宫内膜炎性反应和输卵管炎症、粘连等可能,等她们将来真正准备好做妈妈的时候,很可能痛失这个可能性。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又阻挡不住,身为父母就有责任让她们了解更多避孕常识。很多伤害来自于无知,了解在各种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是家长对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子宫,矛盾的导火索

我们医院的患者中,总会遇到很多有学识、有教养的高知女性,她们对各种治疗方式造成的影响格外关注,但同时,对医生却极不信任。

记得当时有一位大学教授来找我看病,她患的是腺肌症,一种很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每次月经出血量巨大,还伴有剧烈的疼痛,药物也很难控制住。

我问她是否考虑切除子宫,毕竟多年前也已完成了生育。她的脸色刷一下阴沉下来,刚才还笑容可掬的神态瞬间消失,线条分明的淡红色嘴唇冷冷迸出几个字:「我可不能有残疾。」

原来她把没有子宫视为残疾。

腺肌症不是绝症,但如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切除子宫已是最小的代价。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之前遭遇的另一场纠纷。

患者是我同事的妹妹,在政府机关工作——家人是医生,按理说不缺少健康常识,她却讳疾忌医,患有多年的腺肌症却不愿去医院就医。

直到有一次月经,她下身大出血,120 救护车送到急诊时血色素只有 4 克——这样的血色素值,很容易引发心脏骤停、休克猝死。

检查后我发现,她身体里本该长在子宫腔内壁的内膜和腺体组织,已经弥漫性生长于子宫肌层,直达外壁,一层层的包裹使得她的子宫膨大无比。无论是药物、上环还是微创手术切除病灶,都难以短时间控制她的出血,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切除子宫的危急时候了。

她的家人也是医生,就和我讨论要不要切除子宫,以防这种危及生命的事情再次发生——毕竟她还没到四十岁。但她也同时告诉我,她妹妹性格很容易偏执:切除子宫,怕她精神上接受不了。

病情确实比较危险。和她家人商量之后,大家达成共识,这个手术非做不可。好说歹说,患者最后也同意切除子宫。

无论是作为妇科医生,还是作为女人,我都知道子宫对女人的重要性。只是身为医生,我们必须秉承病人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生命安全面前,其他的顾虑只能被放于次要地位。

子宫切除手术很顺利,病人再也不会因为腺肌症大出血而命悬一线了。但没想到,病人却因为失去子宫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出院后,她直接去了医务处,投诉我工作失职,还发短信辱骂我「有失医德」、「不得好死」。

她姐姐知道后,很无奈地和我道歉,说她妹妹也把家里每个人都骂了一遍,认为大家都是伤害她身体的刽子手。

治病救人,还治成了仇人,我真的很为自己那场8个多小时的手术心寒。但是后来,在病房里见多了这样饱受抑郁情绪折磨的病人,我也渐渐理解了她们因为病痛而感受到的落差和痛苦,并慢慢让自己释然。

先了解病人,再了解疾病

很多人都感到好奇,来高端医院就诊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消费能力当然是一个门槛,高端医院的各项费用大概是普通医院三到四倍。

但据我观察,其实来的也不都是高收入人群。

很多时候患者看重的是这里的「预约制」,不用排队,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喜欢高端医院带给他们的尊重感、隐私性。尤其像我们妇科,很多检查都需要病人脱掉裤子做。在部分人满为患、又不注重病人隐私和感受的医院,看病时一下叫进来三个人是常有的事。

医生问诊一个后,简单三个字「躺上去」,就让病人脱去裤子到检查床上候着,然后戴上手套指挥病人:脚放哪儿、腿放哪儿、屁股放哪儿……几分钟前还带着社会属性的病人,瞬间变成只有生物属性的躯体,解决问题倒是短平快,而隐私和尊重就欠缺了点。

而在高端医院,医生不仅要看病,病人的隐私、自尊、恐惧也全都要照顾到。从医四十年后,我理解的医学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

除了病患的治疗需要,她们的心理和社会性需求也要被充分关注。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很多病人都希望和医生多聊一些,不仅聊病情,还常聊些和生病没关的事儿。

有一次,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来找我打宫颈癌疫苗。见面后,她第一句话就是,我有抑郁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她说自己是一个穷人,和父母一起挤在一套一居室里,房间像仓库一样,被杂物码得满满的。如果不是打免费疫苗,也不会到我们医院消费。

她从大二就开始抑郁了。她卷起格纹衬衫的袖子、伸出纤细的胳膊,现在还能看到一道道密密麻麻的疤痕,那是她极端痛苦时,用小刀一刀刀深深划上去的。

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特别严重的时候,医生建议她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无奈她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才一直坚持自己扛着。

她和我说这些事的时候,一直笑呵呵的,就像在说别人的事情。如果这次倾诉可以帮助她就此把过去都放下,也算不辜负她展现出来的这么开朗的性情。

很多时候,了解患者本身,比了解她患有什么疾病更重要。

人在患病的紧要关头,最怕得不到关注和重视。对病人体贴和关注,收获到的信任才会更多。身为医者,让病人感到受尊重,像家人一样的体贴入微,不仅能医治患者的身体,也能安抚她们惊恐的心灵。

这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想法。希望医患之间能够有更多的理解吧。

本文由【看客inSight】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pic163

作者:境远,编辑:百忧解,白白

本文审核专家

策划制作

策划:jiu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标签: 很多时候 公立医院 慢声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