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世界滚动:耐得烦、手机“不打烊”,这位内科医生赢得百姓好口碑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8-01 16:48:12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资料图】

视频剪辑 张坚 曹洋

通讯员 吴萍

“我就相信魏医生,和他通话后心里就踏实了”“每次有什么问题问魏主任,他都会特别耐心地回答我”……不少患者对魏医生是赞不绝口,这位被称赞的医生便是武汉市东湖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魏超。他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他与人交流永远都是轻言细语。

魏超医生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魏超毕业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系,在武汉市东湖医院工作了20年,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17年起,他组建“零距离”家庭医生志愿服务队,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居民、慢性共病和失能、半失能人群等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切实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他把群众“急难愁盼”的健康需求放在心尖上,是大家口中“电话不打烊、办事耐得烦”的好医生。

他的手机“不打烊”,24小时接听患者求助

“内科魏超医生,不管什么时间给他打电话、发信息,都会及时回复,告诉我们处理方法。”糖尿病患者彭爹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36岁的李先生两年前突发心肌梗塞,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后症状好多了。由于他非常担心随着年龄增加或者日常生活问题,导致心梗再次发作。于是他来到武汉市东湖医院门诊认识了魏医生。魏超主动给他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并嘱咐,“回家后一旦不舒服就马上给我打电话。”

此后,李先生只要感觉身体有点“风吹草动”就给魏医生打电话。“魏医生,最近这两天天气热,有点心慌,是不是又要发病了?”“药店没有我常吃的药,换这个牌子行不行?”有一次,李先生晚上11点应酬完,给魏医生打电话,说自己吃了小龙虾,喝了点啤酒,目前感觉还好,但担心晚上会不会发病。魏医生仔细询问了他的饮酒量和身体状况,评估了风险后,告诉他没事,让他安心回家。

魏超医生工作中

70岁的赵婆婆走路时突发胸闷,立即给魏超医生打电话,魏超表示,胸闷气短可能是冠心病,也可能是别的疾病,他建议婆婆尽快来医院进行检查。

“门诊看病的老年人偏多,有基础疾病的也不少,只要他们有问题求助,随时打电话给我,都能得到及时答复。”魏超说,手机一直开着才放心,患者打来的电话哪怕没有听到,事后也会回一个电话。

他有耐心又“耐得烦”,好口碑被口口相传

除了贴心的回访电话,大家都说他有耐心又“耐得烦”。他对讳疾忌医的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对情绪焦虑的居民,用专业幽默的交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35岁的陈女士,因为工作压力大,入睡难,导致情绪不佳、睡眠问题严重,心急的她找到了魏超医生。

没有急着询问病情,魏超跟她拉起了家常。“你平时是不是喜欢喝奶茶,还喜欢熬夜刷手机……”听着魏医生说出自己的情况,陈女士点着头。

“根据你的健康管理报告提示,你主要是饮食和睡眠方面的问题。”魏超告诉陈女士,饮食方面建议尽量少喝调制性的奶茶,可以选择豆浆,因为含有优质蛋白质。晚餐不要只吃水果,而不吃谷物类,这样糖分摄入过多,不食用谷物类,会导致我们维生素B族的缺乏,这样不利于人体代谢减轻重量。睡眠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少熬夜,特别是在入睡前不要刷手机。

魏超医生参加义诊

72岁的刘爹爹家住东湖风景区,因为脾气犟,虽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糖尿病,但不接受自己的病情,拒绝用药,平时也很少测血压、血糖。每次拖到身体不舒服了,才去医院就诊。每次住院,魏超医生反复叮嘱他按时服药,刘爹爹表面答应,回去也没按时吃药。他说,“我就是这两天累了,没有休息好,不用吃药。”

这让刘爹爹的女儿非常着急,魏医生知道后,主动给刘爹爹打电话,提醒他服药。刚开始,刘爹爹应付着说吃了药。过了几天,魏超多次拨打刘爹爹的电话都被挂掉。魏超并没有放弃,而是换了另外一个号码拨打,爹爹终于接了电话。几来几往,刘爹爹被魏医生说服开始吃药。之后,刘爹爹血压、血糖逐步平稳,还定期来复诊。

据魏超介绍,该院健康管理中心是武汉市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重点学科。多年来,门诊以老年慢性共病和老年综合征患者为主,特点是老年患者比例较大、病种多、病程长、服药种类多,健康素养偏低。“我们实施以主要病种为重点,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要手段的全程健康管理,有效地进行二、三级预防,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为方便居民,他创新实施“健康证”容缺办理,儿童入园等体检结果“半日取”,他还将各项业务“办理须知”印刷成册发给社区,让居民材料准备“一单清”,现场办理“一次清”。

他的手机“不打烊”,24小时接听患者求助,更重要的是他“耐得烦”,让他赢得不少患者的认可,魏超同患者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患者口口相传为他赢得了好口碑。魏超主任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医生不能只坐堂行医,要走进患者的生活,多留心有耐心,医患之间才更有黏性,才能让医患关系更暖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标签: 新闻记者 口口相传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