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读:靶向药物引起了心脏毒性,减量之后竟然一箭双雕
非小细胞肺癌有1-2%会存在ROS1基因融合突变。针对这种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是一种很好的治疗药物,同时克唑替尼对ALK、MET等靶点也有抑制活性。
当然靶向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视觉障碍、恶心、腹泻、转氨酶升高等。随着克唑替尼给药剂量的增加,相关的心脏不良反应也会增加,比如矫正QT间期(QTc)延长和心动过缓。如果出现了这类不良反应,那么该如何选择呢?
(资料图)
针对这种突变频率较低的基因,靶向药物的选择是很有限的,往往没有更合适的药物可以更换。那么通过降低药物剂量,是否可以缓解不良反应,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呢?我们一起看看下文中的案例。
80岁患者的靶向治疗历险记
一名80岁的女性因咳嗽两个月而就诊治疗,胸部CT增强扫描发现肺部有肿块,纵膈淋巴结有肿大。经过支气管镜活检之后发现为非小细胞肺腺癌,且检测出为ROS1融合基因突变。
通过PET-CT系统检查后发现,患者存在肝转移,这个情况属于晚期肺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而且患者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综合各种情况,患者开始每天服用一次40毫克的替米沙坦,2.5毫克的瑞舒伐他汀,同时每天两次口服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每次250毫克。在使用克唑替尼治疗后第八天,患者出现了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停止靶向药物之后,心率有所恢复。
图1. 克唑替尼给药前后的心电图结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生将克唑替尼的剂量降为每次200毫克,每天仍然服用两次。在减量用药的第七天,患者出现了胸部不适,伴有呼吸衰竭。胸部X射线和CT检查显示心脏扩大、双侧胸腔积液、肺部充血。
患者在治疗期间除了使用克唑替尼、替米沙坦、瑞舒伐他汀之外,没接受其他药物。基于这些情况,她被诊断为克唑替尼相关的心力衰竭,不得已停止使用克唑替尼。每天服用呋塞米20毫克,七天后,患者从心力衰竭中恢复过来。
图2.克唑替尼减量前后的胸部CT检查结果
不良反应缓解后,肿瘤还是需要继续治疗,医生将克唑替尼药物剂量改为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幸运的是,这个低剂量药物使用方案没有引起患者心力衰竭、心动过缓、QTc延长的情况,而且随访发现肿瘤病灶缩小,根据临床评估为部分缓解(肿瘤病灶缩小超过30%)。通过每天一次250毫克的克唑替尼治疗,患者维持部分缓解状态达到了31个月。
启示
克唑替尼这种常见的靶向药物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具体表现为心动过缓、QTc延长。尽管这些不良事件很少出现,但是患者和家属在用药之前也要有所了解。
案例中的患者,在靶向药物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并没有直接放弃使用,一次次调整用药剂量,最终从中获益。在整体治疗过程中,我们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就需要从每一款靶向药物中最大化地获益。特别是在药物的选择性有限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适当降低药物剂量,说不定是更合适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