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环球今日报丨面对患者,他最先考虑“不做手术行不行”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8-19 15:57:23

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工作。2000年开始专攻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迄今为止累计完成颅内外动脉血管内治疗手术逾8000例,组织编写多个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及指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4453字,阅读约需8分钟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王子诚 摄影报道 校对 王心

缪中荣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每次进入手术室之前,他都会坐在观片灯前,查看病人的所有资料,不断拍照、思考,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脑海里渐渐“生成”患者的三维血管图像。上手术台时,患者血管具体情况,在CT上什么表现、核磁显示是哪些问题,他一清二楚。然而,缪中荣却说,其实面对患者,自己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做手术行不行”。

“猫大夫医学科普”公众号可能比缪中荣本人更有名,“猫大夫”取自他姓氏的谐音,他用漫画的形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科普着一个又一个严肃的医学问题。

缪中荣钟爱画国画,他说,作画要考虑构图、色彩分配、留白空间,做手术也是一样的。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术前观片,了解病人情况。

━━━━━

“非主动”走入介入神经领域

在北京天坛医院手术二部,进入手术室之前,缪中荣都会坐在观片灯前,查看病人的所有资料,不断拍照、思考,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在脑海里“生成”患者的三维血管图像,到手术台上,患者血管具体情况,在CT上什么表现、核磁显示是哪些问题,缪中荣一清二楚。

这是缪中荣开始手术前的常规操作。回想起多年的从医经历,似乎都不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

1984年参加高考时,缪中荣把农业类、师范类、医学类作为报考志愿的首选,这些是他相对比较熟悉和经常听说的专业,他也盼望着大学毕业后能回到当地。高中时,缪中荣的化学成绩最好,兰州大学化学系一直是他的目标。最终,缪中荣被兰州医学院录取。

开始学医后,缪中荣发现,化学好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一进医学院,他就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自己的特长有了发挥之地。缪中荣对图画、图形也比较敏感,解剖、病理课程,他也学得很顺利。“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结合点,学医也算是选对了。”缪中荣这么说。

医学生的课程比较多,宿舍里共6个人,他和同学每天都背着书包去教室看书,晚自习也会上到很晚,谈恋爱、各种社团活动等,似乎跟他关系不大。每个月,家里给他10—20块钱,再加上学校的助学金,就是缪中荣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多余的钱可供消费,就光顾学习了。”这也让缪中荣的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到大四时,大家开始考虑毕业去向。缪中荣选择了考研,“如果想留在大医院,考研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消化科、心血管是缪中荣最初选择的考研方向,考完试后,原来的消化科导师当年未招生,缪中荣就被转到神经外科继续学习。

神经外科三年的学习后,他当时所在的医院正好配置了一台核磁共振设备,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在导师建议下,缪中荣做了四年的影像科医生。不过,喜欢干临床工作的缪中荣,又动了读博的念头。尤其是在新闻中看到“中国神经介入治疗第一人”凌锋的报道,备受启发,于是报考了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外科学博士,成为凌锋的学生。

随后,缪中荣成为一名神经介入科医生。不同于外科手术在血管外的操作,介入治疗是在血管内进行,医生能施展的空间,以毫米为单位,风险也比外科手术更高,几毫米的血管中“走”导丝,一不小心就容易将血管戳破,而脑血管一旦破裂,就有可能引起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等后果。在缪中荣眼里,神经介入是介入治疗中最难、最复杂的一种。不过他觉得,这几毫米的空间,已经足够他和同行们用各种办法来应对患者的情况。

━━━━━

自我发问:手术不做行不行?

现在,缪中荣所在神经介入中心共分为八个小组,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每个小组会把当天要进行的所有手术情况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缪中荣带领高年资医生一起讨论,手术究竟要不要做,过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缪中荣说,这样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接下来,便是研究课题、带学生、手术和门诊、科室和医院事务等,填满了他的一天。

缪中荣觉得,把手术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经常跟科里的年轻大夫说,“像咱们医院,患者数量多,训练一年左右,大家就都能做手术。手巧只是一个外科大夫的天赋,离做得好还差很远,这也是一个好医生和一个普通医生的差距。”缪中荣把做手术比作下围棋,高手落子,已经能把对手50步之内的棋都想到,绝不是走一步看一步。外科大夫同样如此,“一个好的外科大夫,一个材料用下去,会想到后面可能要面对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缪中荣说碰到一个问题,比如导丝在血管里上不去,那怎么办?必须得有五种以上的选择,否则就别上手术台。缪中荣这么要求自己,也这么要求科里的医生。他说,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要用很多精力。

二十多年的从医历程中,缪中荣养成了一个习惯,做完手术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手术室外跟家属说明情况,“手术做完了,我是怎么做的,患者是什么状态,接下来的24小时内,患者可能出现的状况有哪些。”这是他的标准话术。做了这么多年医生,他在手术室外见过太多场面,有的患者家属放声痛哭,有的家属给医生下跪。他知道,每做一台手术,手术室外都有家属在焦急中等待。

在被问及从医多年,最有成就感的瞬间时,缪中荣笑了笑,“我有时候会回忆自己到底治好了多少患者,但真记不起来。”他说,治好一位患者,自己只有在那几天会比较高兴。这么多年,让缪中荣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从第一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开始,我基本都记得,我记得是在手术进行到什么时候出现的并发症以及为何会出现并发症。”

当然,并发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医生因素,也有患者个体因素。举个例子,血管有很多分支,在帮患者打开主干血管时,就有可能把一些斑块挤到分支中,堵住血管,这种情况是无法预防的,只能要求医生术前充分权衡利弊。“这是医生成长的过程。”

权衡手术的利与弊,这是缪中荣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每一位患者,他都会先问自己,这个手术不做行不行?如果这个病人是我的家里人,我还会不会给他做这个手术?这是缪中荣对自己,也是对科室医生的要求。“如果一个外科大夫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一个好大夫,毕竟再小的手术,也是一种有创治疗,是有潜在风险的。”

━━━━━

“猫大夫”的科普文章涉猎广泛

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转自一个名为“猫大夫医学科普”公众号的科普文章,漫画加上简要文字,诙谐幽默的语言,成为诸多科普文章中的一道风景。这个号的“主人”,便是缪中荣。

最初决定做科普,源于他的门诊经验。他发现门诊中很多患者和家属关心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我的血管为什么会有问题?”“这个动脉瘤长在什么位置?”“我该怎么办?要不要做手术?”每次跟患者家属说不清楚的时候,缪中荣就开始画图。在多次回答和解释后,他又开始想,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件事?

科普是缪中荣找到的答案,他觉得,无论年龄、教育背景如何,漫画都是最容易让人读懂的形式之一。喜欢画画的缪中荣自认不能胜任画漫画的工作,他的长处在于构思,“我能在大脑里构思出场景和文字内容。”后来,缪中荣找到一个在西安的年轻人,主画动漫形象。

两人开始合作,缪中荣用“艰苦”来形容合作过程。很多时候,缪中荣会先画出草图,让合作伙伴进行加工,随后由他来加入部分医学内容,鉴于合作伙伴没有医学背景,有时候为说清楚一个问题,两人要沟通上百条微信。整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两人的微信沟通达到几万条。碰到线上沟通无法解决的问题,合作伙伴就直接从西安飞到北京,在缪中荣的办公室里,两人反复沟通、敲定。

用漫画的形式科普讲解脑卒中的《漫画脑卒中》出版后,并没有达到缪中荣预想的效果,他开始反思:用心做出来的科普,怎么就没多少人看?缪中荣和同伴们找到了答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更倾向于在移动端阅读。于是,公众号成为缪中荣的“新天地”,科普内容也从脑血管疾病扩展到各个领域,他还邀请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帮忙撰写科普内容。

经出版社编辑的介绍,缪中荣开始跟“二师兄”的微信号合作,后者本身就是一名医生,又是个武侠小说谜,漫画科普中的很多场景,都是从武侠小说中获得的灵感。文字加漫画,“二师兄”公众号的科普文章开始有起色。

后来,缪中荣又做起“猫大夫医学科普”,门诊接触的众多患者成为他源源不断的素材,漫画仍是他选择的表达形式。“猫大夫”这个名字,是一个谐音梗,源于缪中荣的姓氏,谐音为喵,“猫”也是缪中荣的导师凌锋给他取的绰号,在缪中荣的医生朋友中,大家见面都称呼他为猫。

现在,缪中荣把微信公众号看成他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一个渠道,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跟读者之间进行互动。

━━━━━

一画画好多烦心的事就都忘了

老师也是缪中荣的身份标签之一。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太严厉,他倒觉得,自己是把学生当成孩子,包括他们的学习、课题、论文、毕业去向等,他会操心学生们的所有事,也会尽全力帮助自己的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缪中荣不会溺爱自己的学生,不会护犊子,别人批评他的学生,他从不偏袒。看到学生表现好,他也不吝啬夸赞,只不过,可能是悄悄进行。

缪中荣有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成为他的同事,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变得优秀。有一次,在科室早上的例行汇报中,他的一位学生表现很好,缪中荣没有当面表扬他,散会之后,他给那名学生发了一条微信:“你今天表现不错。”学生回的一句“我不能让您丢脸”,让缪中荣高兴半天。

多种身份标签之余,缪中荣还有留给自己的时间。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正式投入一天的工作之前,缪中荣会留一段时间给自己的业余爱好——画画。他说琴棋书画,自己都有所涉猎,画画又是他最喜欢的。他把这视为一种放松,一画起画来,好多烦心的事就都忘了,能让大脑安静下来。

缪中荣觉得,画画跟做手术一样,画好一幅作品,自己会很高兴,在画画的过程中,要考虑构图、色彩分配、留白空间,做手术也是一样的,每个医生都希望尽善尽美,但也要学会有所保留,过了线,手术可能就失败了。“你不可能把一整张纸都画满,画满就不好看了,要懂得什么时候收手,适当留白,整幅画才有美感。下笔之前,自己脑子里肯定有大概的构图,就说画竹子,要画几根、每一根位置的分配、叶子在什么地方等。术前看患者的CT、核磁,就已经想好要怎么做这个手术,做到什么时候应该注意、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缪中荣解释道。

【医声】

我不爱热闹,这个职业相对单纯,专注在自己的专业就好,这跟我的性格相符。医生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职业。——缪中荣

值班编辑 古丽

标签: 介入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