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看料】初秋养生,以“收”为主,“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初秋养生,以“收”为主
本报记者 燕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秋时节,昼夜温差日渐变大,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时,要及时添加衣物,白天温度较高时仍需注意防暑降温。从养生看,此时人体代谢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等均宜以养收为主。
“秋冻”适合谁?
青壮年及体质较好的人群
进入秋季,天气的闷热感开始消退,尤其是居住在北方的人更易感觉到天气渐渐凉爽。对于体弱者此时要做好保暖,以免受凉生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袁玲玲建议,初秋暑热尚未褪去,过早过多地增添衣物,一旦气温回升,大量出汗后很容易着凉感冒,故俗语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让冷空气对人体进行适当的刺激,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秋冻”。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可以适当“秋冻”;对于年老体弱人群来说,一味地“秋冻”,反而会诱发疾病。建议适时增添衣服,重点保护好肩颈、肘膝关节等部位,防止寒气入侵。这是使阳气内敛,“养收”的一个方法。
“秋燥”如何防?
多喝水,注重滋阴润肺
进入秋季,气候日渐干燥,常会出现咽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干咳少痰等秋燥症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傅大治提醒,这时应多喝水,注重滋阴润肺,减少秋燥对人体的伤害。秋季是“养收”的季节,应多食酸味,有助收敛补肺、生津润燥。
平时经常用冷水洗脸洗鼻,有助于预防感冒。另外,注意天气变化,细心呵护脾胃。夏天的暑湿之气尚在,很多人往往有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在初秋这段时间,应该通过清热、利湿、健脾等方法调理脾胃,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悲秋”怎么办?
喝点花茶来缓解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侯茜提醒,立秋之后,要顺应四时养生的规律,无论是在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还是运动锻炼方面,都要以“收”“养”为原则。
立秋之后,首先要做到“精神荣平”,即从容、平和、平静。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在五脏对应于肺,如果过度悲伤、担忧、情绪焦虑、激动等,都容易损伤肺气,从而出现胸闷、气喘、气短、气逆等不适症状。因此,在秋天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平时可以用玫瑰花、绿梅花、白菊花、陈皮、炒麦芽等泡水喝来舒缓情绪。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