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全球头条:60年来首个抗抑郁口服新药在美获批,服用一周内可减轻症状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8-21 20:51:22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姜涛


(相关资料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张卫华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美国生物医药公司Axsome周五宣布,公司研发的抗抑郁口服药Auvelity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年人抑郁症(MDD),该药物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据悉,该药物是60多年来全球首个采用新机制的抗抑郁口服药,在各类“旧式”药物中开辟了新的路径。临床显示,该药物起效快,最早可在一周内减轻症状,其他药物则一般需要两周左右才能起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卫华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传统抗抑郁症药物研发的理论基础是“单胺假说”。该假说认为,抑郁症情绪调节能力降低的根源是神经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的低下,而通过药物阻断单胺类代谢和提高摄取,可以提高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并继而起到抵抗抑郁、缓解情绪症状的作用。但相关研究显示,40%的患者对此类药物治疗无反应;该类药物通常需要服用数周之后才能充分显出疗效;部分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后还会出现效用下降的情况,需要经常到医生处复诊,换药使用。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致力于寻找新的抗抑郁机制和路径。

在新的研究领域中,“谷氨酸能通路”是比较早地被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方式。谷氨酸是大脑中最重要和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很多研究都证明,谷氨酸系统的失衡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相关性,通过调节谷氨酸受体功能去调节谷氨酸能系统,就能治疗情绪相关疾病。氯胺酮,就是一种非竞争性的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与其结合后不会引起生物学效应,但能阻断该受体功能的发挥,继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氯胺酮起效很快,相关荟萃研究的结果显示,氯胺酮对抑郁症的缓解作用从给药40 min开始,作用显著高于安慰剂,在第1天内就能达到峰值,且能迅速显著降低患者的自杀意念。

2019年3月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抑郁症新药Spravato(esketamine)艾氯胺酮鼻喷雾剂,就是应用“谷氨酸能通路”治疗抑郁症的例子。它是市场上第一种速效抑郁药物,也是30年以来,第一款采用新作用机制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艾氯胺酮鼻喷雾剂与口服抗抑郁药一起被用于治疗,已经尝试过其他抗抑郁药物但并不起效的抑郁症(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可在2~3小时内提升患者的情绪。但FDA同时强调,由于它的使用可能引起的镇静和致幻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风险,以及滥用药物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使用,不能自己在家使用。因此,这款药物也因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而饱受争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姜涛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的记者,此次宣布的新款药物,也是应用“谷氨酸能通路”治疗抑郁症的例子,只是将“鼻喷雾剂”换成了口服。相较而言,鼻喷雾剂起效快,不稳定、副作用大,口服的起效稍慢(比其他药物的起效还是快的),但是要比鼻喷的更加稳定,也可以避免成瘾性、致幻等副作用。“鼻喷雾剂能直接通过鼻子里的血管进入大脑神经系统,而口服药物要通过消化道吸收以及肝肠循环代谢,最终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抗抑郁作用。”姜涛解释道。也有其他媒体报道称,这款复方制剂相较于此前已经上市的氯胺酮类药物而言,没有显著的成瘾副作用,同时兼具了起效快和药效持久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药物研发,精神类药物研发相对而言会更加困难。”张卫华称。首先,无法根据动物实验结果直接推论临床可能的效能。精神类疾病是非常复杂的疾病与大脑相关,而人类的大脑的功能活动极其复杂,不是动物的大脑所能比拟的。其次,抗抑郁药物研发耗时耗力。神经领域药物的研发耗资大、时间长、难度高,既需要科研人员持续的投入,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完备的药物研发管理运营机制。最后,姜涛还介绍称,精神类疾病相较于肿瘤等疾病,其产生的机制目前仍是不明确的,很多都是“假说”。因此,在药物研制方面,针对性会差,失误率比较高。姜涛解释说:“肿瘤有靶向细胞,可以精准施治,但精神类疾病目前还没有。”

张卫华还表示,目前我国精神类药物的研发,从人员储备和技术等角度来说相关资源都是具备的。但目前尚比较缺少经济实力雄厚、能支付得起庞大研究费用的企业,也缺少有完备的药物研发管理运营机制的团队。姜涛也认为:“资金目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缺少能够承担长期投入资金供科研人员‘试错’、实验的企业。”运营机制也对药物研发非常关键,张卫华认为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希望国家未来能在资金方面多多支持精神类药物的研发,也努力打造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类药物研发运营机制和团队。”

姜涛表示,在精神类药物研发方面也有一些优势,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中药中遴选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这或许是新药研制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责编:刘云瑽

主编:田野

标签: 治疗抑郁症 神经递质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