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病在心,伤在脑!有这类“心律失常”的人警惕脑出血
伸出手摸摸自己的脉搏,是否跳得很有规律?
临床上,有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根儿”在心脏,最大的危险却常发生在大脑,这便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因之一:房颤。
更可怕的是,有些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仅有乏力、疲劳等迹象,这时中风很可能就是首发表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教你稳住心跳,预防这种伤心又伤脑的疾病。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医师 董建增
河南省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主任 张静
西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涛
病因在心,发病在脑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最大特点是,心跳时快时慢,完全没有规则,往往被患者描述为“心跳得乱极了”。
人的心脏就像一间两室两厅的房子,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
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患者会感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胸闷、头晕、焦虑等。
出现房颤,除了容易合并更多心脏疾病外,最严重的危害是诱发脑卒中。
有研究发现,患有房颤和没有房颤的同龄人相比,脑卒中风险会增加3~5倍,5年、10年的死亡率也会增加约1倍。
2022年初,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研究发现,近三成房颤患者有脑微出血,这会增加脑卒中风险。研究人员统计发现,房颤患者中:
脑微出血患病率为28.3%;
与无脑微出血的患者相比,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2.04倍和78%;
有5处以上脑微出血的房颤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更高。
没症状的房颤更危险
医生们表示,房颤发生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减弱或消失,其中的血液淤积,可能产生血栓。
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造成相应部位血管堵塞,如脑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
房颤症状的轻重差别很大,症状轻者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耐受了,就医时常表示“没有症状”。
但实际上,可能已经出现乏力、活动耐量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脑卒中、心衰、晕厥等并发症,可成为房颤患者的首发表现。
临床上,医生会综合考虑各种高危因素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筛查建议。
“摸脉搏”是筛查房颤最简单的方法:
大家可以数数自己1分钟的脉搏有多少次,看看每次的间隔时间是否相等。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心脏跳动是规律匀齐的,一般为每分钟60~100次。
如果脉搏节律完全不整齐,没有规律,多半是房颤。
若出现短暂心慌,但脉搏节律不齐,症状不明显,可以远程咨询医生;出现反复心慌,甚至伴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5类人容易成为目标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如年龄、遗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大量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诱因。
相关的危险因素越多,患该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常见的高危患病人群包括以下几类:
肥胖者
肥胖是房颤发生的推手之一,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每增加5个单位,房颤患病风险就会增加19%~29%。
曾患心血管疾病的人
明确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的人,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升高。
甲亢患者
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可对心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或通过儿茶酚胺的间接影响引起心律失常,造成房颤。
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
房颤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控制了BMI和高血压后,这种关联仍然显著。
65岁以上的人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房颤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与每年筛查一次者相比,每季度筛查一次可将房颤检出率提高71%。
如何躲开「隐形刺客」?
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合理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以及规律作息、心理健康等,对预防房颤意义重大。
1
戒烟限酒
吸烟、饮酒均可使静息心率加快,还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远离烟酒是保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2
调整饮食
少吃高脂高糖食物,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控制到5克以下,多吃新鲜果蔬、全谷物、低脂牛奶等,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3
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水
保持体内有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心脏更轻松地向肌肉输送血液。
平时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
4
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维持正常心率、促进新陈代谢和燃烧热量的重要方式,大家可选择跳绳、慢跑、打篮球、游泳、散步等运动。
5
保持情绪稳定
恐慌、工作压力、消极情绪与房颤的发生有关。坏情绪还可使已经患上房颤的人发病更频繁;愉悦情绪对房颤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6
平时多摸摸脉搏
如果出现莫名的心慌、胸闷,可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也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辅助诊断。▲
本期编辑:郑荣华
等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