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头条:有关果糖“危害”的十个真相
直播预告
⏰ 今晚9点~10点
我将直播解答更年期,如何应对的问题,欢迎你带着问题来直播间
(资料图片)
前几天,推送了这篇文章(
新加坡禁含糖饮料广告
)后,我在评论区看到有朋友留言,想听一听我对“果糖的危害”的看法。
乍看到这条留言,我以为她说的是水果里的果糖。马上去搜了一下她提到的科普视频,发现此果糖非彼果糖,那些视频中提到的果糖,不是指水果中的果糖,而是从玉米中加工生产出来的果葡糖浆,也叫高果糖浆。鉴于这种糖浆从玉米中加工而来,所以又名玉米糖浆。
因为这个概念容易和水果中的果糖混淆,所以为了避免大家对水果产生错误认识,以及为了让大家科学认识其危害,我请问药师团队内分泌临床药师蒋娟和我一起梳理了10个真相。
— 1 —
果糖不一定是指水果里的糖
大众媒体上提到的果糖主要有两类:天然食物中的果糖和工业化生产的果糖。
天然的果糖主要存在于蜂蜜、水果、花朵、以及大多数根类蔬菜等天然食物中。
工业化生产的果糖学名叫果葡糖浆,别名又称高果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葡萄糖异构糖浆。
工业化生产果葡糖浆的方式是先加工玉米提取淀粉,再用玉米淀粉水解出葡萄糖,之后用葡萄糖果糖异构酶把部分葡萄糖变成果糖,得到高果葡糖浆。
根据果糖的含量不同,果葡糖浆常分为“42果糖(42%果糖)”和“55果糖(55%果糖)”等。
因为果葡糖浆味道清甜,而且比蔗糖便宜,常常替代蔗糖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日常常见的面包、麦片、冰淇淋、雪糕、饼干、糕点、果汁、糖果以及含糖饮料等食品中,都有果葡糖浆的身影。
— 2 —
果葡糖浆曾经
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糖
果葡糖浆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比蔗糖健康的糖,主要因为它的血糖生成指数(GI)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而且,果葡糖浆给人以清新爽口的甜味,而且不会遮掩食品中的其他风味,能与各种不同的香味和谐并存。
果葡糖浆还具有冷甜的特性,也就说温度越低,甜度越高。比如可乐、雪碧等饮料,冰一下更甜了,其原因就在于果葡糖浆的冷甜特性。
— 3 —
果糖对健康的危害
和长期过量摄入有关
近10年来,果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被重视。2012年发表在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上的文章指出,长期过量的果糖摄入会导致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肥胖和脂肪肝等。
— 4 —
果糖过量摄入会诱发痛风
研究发现,果糖的摄入增多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Ⅲ)研究显示:果糖含量高的饮料(人工合成果汁、天然的纯果汁),还有营养性果糖的摄入,都和血尿酸水平升高有关系。
保健专业医师随访研究(HPFS)对46393例无痛风病史的男性、进行长达12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发现其中755位男性患上了痛风,含果糖的软饮料摄入增加与痛风发病率呈正相关。
每周喝5~6杯含果糖饮料的人,患痛风的风险比每月摄入量少于1杯的人增加1.29倍,每日2杯者为1.45倍,2杯以上为1.85倍。因此认为长期摄入含果糖软饮料是男性发生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果糖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量的果糖在体内无限制的代谢,消耗大量ATP,使尿酸生成增加,另一方面是果糖还可以减少尿酸从肾脏排泄。
— 5 —
果糖过量摄入会导致脂肪肝
肝脏是果糖的主要代谢器官,果糖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质并堆积在肝脏中,因此过量的果糖摄入容易累积大量的中间产物,从而增加脂肪的重新合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
在科学研究中,高果糖饮食常被用来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模型。人体和动物研究中,也证明高剂量果糖的摄入有致脂肪肝的危害。
— 6 —
果糖过量摄入会导致肥胖
在肝脏中合成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被运输到其他的组织和器官后,增加发生肥胖的风险。有研究表明,果糖摄入量增加与肥胖有关。
长期摄入果糖会使动物产生瘦素抵抗,从而破坏正常的能量平衡,有利于能量储存,因此更容易肥胖。
另外,果糖在体内的代谢不受胰岛素、瘦素的负反馈调节,进食后无明显饱腹感,反而增加食欲,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
— 7 —
果糖过量摄入
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身体摄入果糖后,肝脏不断累积脂肪,从而引起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8 —
果糖过量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
果糖在肝脏中代谢会产生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导致体脂代谢异常,增加高脂血症的发病风险。
一项果糖对血脂作用的系统评价研究显示,果糖摄入剂量是影响血脂最主要的因素,在各个不同亚组分析中均可以看出,当每天果糖摄入剂量高于100g时,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 9 —
果糖过量摄入
会导致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胰岛素抵抗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尿酸还会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一项横断面研究分析了4258位没有高血压病史的成年人的相关数据发现,每天果糖摄入量≥74克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10 —
这样摄入果糖才健康
1.选天然
尽量选择天然的果糖来源,如新鲜水果。水果中除了含有果糖以外,还含有其他有益成分,比如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注意不要用果汁替代水果,因其容易导致果糖摄入过量。蜂蜜由于果糖含量较高(50%),也要适当限制。
2.控制量
每天摄入多少果糖合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推荐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膳食指南均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因此,果葡糖浆作为一种添加糖,可以参考这个标准,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25克以内。
25克添加糖有多少?一般的瓶装饮料,含糖量大约为8%~11%。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大约有50克的添加糖(蔗糖或果葡糖浆)。
按一半果糖来算,就有大约25克的果糖了。对于健康者来说,每天1瓶上述饮料,添加糖的摄入量就达到了上限,甚至超过了上限。所以,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用水。
另外,水果虽然是天然的果糖来源,也需要控制量,既不建议太少,也不建议过量。例如1斤(500克)葡萄,果糖含量大约有40克,还没有算上其中含的葡萄糖,每天吃1斤就导致果糖摄入超量了。
因此,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量,每天吃4-7两(200~350克)水果,是比较合理的量。
那么问题来了,你每天吃多少水果呢?是吃得不够?还是吃得过量呢?留言区告诉我们吧~
直播预告
⏰ 今晚9点~10点
我将直播解答更年期,如何应对的问题,欢迎你带着问题来直播间
参考文献:
[1]蔡雯雯,李铎.果糖的吸收代谢以及与健康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42(03):265-272.
[2]罗雅君,李珂,赵琳,李宗军.果糖的利用现状及其与现代流行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20):60-63.
[3]Lustig RH, Schmidt LA, Brindis CD. 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 Nature. 2012 Feb 1;482(7383):27-9.
[4]Rbo YH, Zhu Y, Choi HK. The epidemiology of urie acid and fructose[J]. Semin Nephrol, 2011, 31 (5) : 410-419.
[5]Choi HK, Curhan G. Soft drinks, fructos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gout in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08 Feb 9;336(7639):309-12.
[6]张煜婷,唐霄杨,伍刚.果糖诱导高尿酸血症及对肾脏损伤的研究进展[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19(10):781-784.
[7]陈艳珍,陈成良,田兴,焦健.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及治疗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2):2457-2461.
[8]Shapiro A, Mu W, Roncal C A, et al. Furctose-induced leptin resistance exacerbates weight gain in response to subsequent high fat feeding [J] .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8, 295:1370-1375.
[9]Shapiro A , Mu W , Roncal C , et al. Fructose-induced leptin resistance exacerbates weight gain in response to subsequent high-fat feeding[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8 Nov;295(5):R1370-5.
[10]聂秀玲.长期果糖摄入与代谢综合征[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8(05):339-342.
[11]向雪松,王竹,张雪松,李晓琴,杨月欣. 果糖对血脂作用的系统评价研究[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国际DRIs研讨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下册)——DRIs新进展:循证营养科学与实践学术.[出版者不详],2013:115-116.
[12]Hannou SA, Haslam DE, McKeown NM, Herman MA. Fructose metabolism and metabolic disease. J Clin Invest. 2018 Feb 1;128(2):54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