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天天新视野】《自然》重磅:今天刷屏的国产CAR-T,来看看都猛在哪里!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9-01 20:49:09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话越少,事儿越大,国产CAR-T,确实蛮猛!

今日,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我国团队的重磅科研成果[1],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不经病毒转染、定点整合的CAR-T技术,并在小规模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针对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实现了87.5%的完全缓解率。


(相关资料图)

而且该技术工艺流程相较目前的CAR-T疗法更加简单、耗时更短、成本更低,这无疑能够大大拓展CAR-T疗法的可及性

该研究来自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邦耀生物(BRL Medicine)的科研团队。

论文首页截图

近些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发展迅速,在癌症治疗、尤其是血液肿瘤治疗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举例来说,至今还是老大难问题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常规疗法预后很差,抗体偶联药物等新疗法也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2];相对的,CAR-T就能拿到50%的完全缓解率[3]。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CAR-T疗法也有它独特的问题。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良反应严重,生产流程复杂周期长,价格昂贵……CAR-T生产中还涉及病毒的使用,这又带来了安全性的隐患。

病毒是基因编辑的优秀载体,但是病毒诱导的插入诱变(insertional mutagenesis)可能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4],病毒来源的DNA的特异性反应也可能阻碍CAR的表达[5]。此外,病毒也是高成本的原因之一[6]……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项研究,则提出了一个便捷的非病毒解决方案。研究者们通过电穿孔(electroporation)转染CRISPR-Cas9,利用双链DNA的同源定向修复(HDR),将目标基因定点整合到靶序列,实现了高效率的同源重组。

基因整合思路

研究者们首先构建了含有4-1BB和CD3ζ的抗CD19 CAR(19bbz),整合到AAVS1定点整合位点(safe harbors)。19bbz与AAVS1的融合效率约为10%(最高19.8%),插入缺失百分比为67%-87%。虽然电穿孔对细胞造成了一些损伤,但是T细胞扩增功能正常,并随后恢复了高细胞活性。

研究者对比了AAVS1-19bbz CAR-T和通过慢病毒转染的LV-19bbz CAR-T,发现AAVS1-19bbz CAR-T中CD8与CD4 T细胞比例明显更高,二者在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因子分泌上存在些许差异,但同样能在体内体外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AAVS1-19bbz与LV-19bbz CAR-T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大家都很熟悉的PD-1/PD-L1通路,可以进一步增强CAR-T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者们搞了个锦上添花的操作,将19bbz直接整合到了PD1基因中,这样制造出的加强版PD1-19bbz CAR-T就基本不表达PD-1了

同样对比慢病毒转染及敲除PD1的CAR-T,PD1-19bbz明显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小鼠生存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PD1-19bbz明显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那么在人体中,PD1-19bbz也能保持这样的优秀吗?

患者首先经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联合化疗,然后输注一次PD1-19bbz CAR-T,剂量为0.56×106-2.35×106个细胞/kg。部分患者中观察到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没有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在12个月的中位观察期内,8名患者有7名(87.5%)实现了完全缓解(CR),最后一次随访时有5名患者仍有持久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PD1-19bbz CAR-T的输注剂量并不高,CAR-T占比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说明PD1-19bbz的抗肿瘤活性是相当高的。

PD1-19bbz具有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后的单细胞测序结果也显示,无论整合位点如何,通过电穿孔转染定点整合的CAR-T中CD8记忆T细胞的占比更高

输注后,它们也表现出一些记忆基因的持续表达,以及功能障碍基因的表达降低。基因富集分析(GSEA)显示,PD1-19bbz在体内具有更高的增殖和免疫应答能力

简而言之,PD1-19bbz的记忆T细胞数量更多、抗肿瘤活性更强,这就是它优秀疗效的秘密了。

不同制备方法的两个供体样品中细胞占比

相对目前CAR-T产品,这项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更低成本高效的解决方案。而CRISPR-Cas9介导的非病毒基因特异性靶向的思路,在CAR-T之外的其他细胞治疗中,也有着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一把子期待起来啦!

已购买课程的朋友,

直接进入小程序收听加餐哦~

参考资料:

[2]Papageorgiou, S. G., Thomopoulos, T. P.,Liaskas, A. & Vassilakopoulos, T. P. Cancers14, 1917 (2022).

[3]Zhao, H. et al. Front. Med. 14, 711–725(2020).

[4]Michieletto, D., Lusic, M., Marenduzzo, D. & Orlandini, E. Physical principles of retroviral integr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Nat. Commun. 10, 575 (2019).

[5]Atianand, M. K. & Fitzgerald, K. A. Molecular basis of DNA recognition in the immune system. J. Immunol. 190, 1911–1918 (2013).

[6]Gandara, C., Affleck, V. & Stoll, E. A. Manufacture of third-generation lentivirus for preclinical use, with process development considerations for translation to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Hum. Gene Ther. Methods 29, 1–15 (2018).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

标签: 解决方案 非霍奇金淋巴瘤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