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全球热文:控制餐后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科学进餐技巧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9-03 17:03:24


【资料图】

餐后血糖,是2型糖尿病早期代谢变化的常见表现,也是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咱们同胞中,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50%,仅表现为餐后血糖水平升高。因此,餐后血糖水平,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那么,餐后血糖水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采取什么具体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呢?咱们现在就为大家分析要点,呈现实用技巧。

咱们现在讨论的餐后血糖,是餐后2小时血糖的替代用语,意思是,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值范围是4.4至7.8mmol/L。如果是正在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餐后血糖时,需要和平时一样服用降糖药或者使用胰岛素。餐后血糖,反映的是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是食物刺激胰岛β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概括而言,餐后血糖水平,受到5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1,是机体处理糖的能力,包括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度。第2,是餐前血糖水平,比如,胰岛功能受损,血糖水平一直较高,进食后,水涨船高,血糖水平进一步上升。第3,是进食量及食物结构,吃得多,而且,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占比也较高,餐后血糖自然会窜升。第4,是摄食状况,比如,食物的温度、吃饭的速度、进餐的顺序。第5,是进食后的机体情况,比如,是否运动、是不是立即吸烟等。

血糖波动,实际上,是机体本身存在的生理现象,每个人的血糖水平,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但是,这种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机制受损,血糖波动的幅度会不断增加,而这种持续的波动,会通过增加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及凝血机制、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途径,增加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餐后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可能导致心脏、血管、肾脏、大脑、眼睛、神经等损伤。

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角度来看,研究表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等于或低于8.4%,餐后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标的贡献,超过5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处于5.1%至7.4%的范围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贡献,超过空腹血糖。研究还发现,亚洲人的餐后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出。因此,对于咱们同胞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将餐后血糖,视为病情控制的重要指标,加强监测和管理。下边,咱们进入值得认真记录的关键技巧传授环节。

研究发现,在注重营养均衡的条件下,进行总能量摄入控制,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方法,很难长期坚持。近年来的研究则发现,调整进食顺序,将碳水放在最后,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而且,简便、易行。第1个方法,是先吃鱼和肉,再吃主食,有助于缓解胃排空,改善餐后血糖。第2个方法,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因为,膳食纤维可以抑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吸收,长期坚持,可以影响肠道的微生物菌群组成,有效控制血糖和肥胖。这2种方法,可以将血糖峰值降低39%至50%,同时,将峰值到来的时间,推迟30至60分钟,对于糖尿病患者,效果更加明显。

调整用餐顺序,将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后,可以延迟胃排空、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胰岛素和肠道促胰激素的释放、抑制肝脏胰岛素的摄取、降低胰岛素的清除率、增强胰岛素敏感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几个细节,比如,将水果安排在餐前食用,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可以刺激正餐之前的胰岛素分泌。饭后不宜吸烟,因为,烟雾成分会影响胃肠的蠕动。吃完饭之后,休息一下,就散步,不要吃完就睡,影响食物的消化及胃排空。最后,应该保持情绪平稳,以免激素水平波动,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餐后血糖水平升高。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标签: 型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