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全球快消息!“糖尿病”最易找上这5类人!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09-06 22:56:14

本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太长不看


(相关资料图)

糖尿病喜欢盯上这5类人:

饮食不讲究:餐餐吃肉、爱吃咸、吃饭速度快、主食爱吃精白米面、爱喝含糖饮料……

碳水吃太少或者吃太多

久坐不运动

睡眠不好

超重或肥胖

文末有高危人群具体说明,欢迎转发分享

↓关注我,离健康更近一步

本文信息仅为科普,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1

近一半的人血糖异常

我国近一半的人血糖异常,既包括糖尿病(患病率为 12.8% ),也包括糖尿病的过渡阶段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35.2%)[1,2]。而患有糖尿病的人只有50% 确诊了。

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每年约有 5%-10% 会进展为糖尿病[1]。

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世界卫生组织 1999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2]。图片来自参考资料[3]

在进展为糖尿病之前,高血糖的危害就已经发生了。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2]。

如果能早早识别出糖尿病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就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我国研究表明,对血糖异常但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的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6 年)的话,他 14 年后累计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能减少 43%[1]。

哪些人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呢?

糖尿病是多种风险因素共同导致的,像家族史、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这些因素无法改变,但还有些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说明:我国以 2 型糖尿病为主(90% 以上),1 型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本文中讨论的糖尿病特指 2 型糖尿病

1

饮食「不讲究」的人

饮食行为是影响像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饮食荤素搭配、饮食口味、吃饭速度、主食粗细粮比例、喝牛奶频率、喝含糖饮料等饮食行为是影响不同年龄成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因素[4,6,7]。

对多数人来说,肉食为主、口味偏咸、吃饭速度较快、主食以细粮为主、喝含糖饮料都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比如,跟低含糖饮料摄入(每月少于一份或不喝)的人群相比,高摄入人群(每天1-2 份)的 2 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26%,且每天每多喝一份(250mL)的含糖饮料,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8%[7]。

「讲究」的饮食怎么吃?

主食,一天中至少一半应该是全谷物,比如全麦、糙米、燕麦、荞麦、玉米、小米、高粱米、藜麦等[4]。

副食的话,荤素各半的食物搭配比较好,不要过分偏好肉食或素食。

要摄入蛋白质的话,最好选择瘦肉、去皮鸡肉、鱼肉、鸡蛋、坚果和花生,还有杂豆类如像鹰嘴豆、干豌豆等,以及豆腐等豆制品(可以作为肉类的替代品)[4]。

多吃蔬菜。淀粉类蔬菜有土豆、玉米、新鲜的豌豆,非淀粉类的蔬菜像西兰花、胡萝卜、青椒、番茄以及各种绿叶菜[4]。

每天300-500g牛奶或等量奶制品,可以选择低脂或脱脂的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话,可以选择无乳糖牛奶[4]。

含糖饮料一定要少喝或不喝,一个月最多喝一次,如果实在想喝点有味道的饮料,又对咖啡不排斥的话,可以适量喝点咖啡(3-5 杯,每杯 120-150mL,含 1.8g 咖啡),它是 2 型糖尿病的保护性因素[5]。但如果你不喜欢喝咖啡或者对咖啡因很敏感,也没必要为了这个益处硬喝。

把每天所有来源的的摄入量控制在5 克以内,降低食盐摄入量、饮食清淡,也是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的。

吃饭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食时间,促进肠道充分感知和接受大脑发出的饱足信号,有助于合理控制能量和血糖[6]。

2

碳水吃太少或吃太多

胡乱吃喝的饮食行为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过于讲究了也不行。

很多人有种误解,认为预防糖尿病就要严格控制碳水摄入,总觉得要尽量少吃甚至不吃碳水才好。

要预防糖尿病,碳水化合物摄入并不是越低越好,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能量百分比与新发糖尿病之间存在 U 型关联,总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为49%-56%时,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最低[8]。

总碳水供能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呈U型。图片来源:参考资料[8]

也就是,如果你的碳水供能低于总摄入能量的 49% 或高于 56%,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虽然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及参与者回忆偏差带来的影响,但这项研究是基于中国的大规模样本、多中心、前瞻性、全国性的队列数据,分析得出的碳水摄入量和类型与糖尿病关系的结论,对于实际生活指导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碳水要怎么吃?

碳水化合物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提供能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还能提供重要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

无论是从预防糖尿病还是维持身体健康角度,都不推荐健康人群尝试极低碳水饮食

如果不知道碳水怎么吃,那么就按着膳食指南的建议吃。

考虑到我国有很多人是重体力劳动者,因此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把碳水供能占比控制在 50%-65%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大豆、红豆、绿豆、芸豆、花豆等)50-150g薯类 50-100g

3

身体太「静止」的人

久坐不动是增加糖尿病风险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项涉及 47万多人、中位随访时间长达 11 年的研究表明,在调整了年龄、种族、性别、生活方式和其他影响因素后,跟每天静坐时间小于 2 小时的人相比,每天静坐时间大于等于 6 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8%[9]。

这是因为,长期不运动,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超重或肥胖的几率也会增加,而过多的脂肪又会促进胰岛素抵抗

但好消息是,每天静坐时间减少 30分钟,增加 30 分钟不同形式的日常活动或者科学的结构化锻炼,2 型糖尿病的风险就能降低 6%-31%,其中剧烈运动的益处最强,可将糖尿病风险减少 31%,但哪怕是快走 30 分钟,也能将风险减少 15% [9]。

怎么动?

首先得动起来,减少久坐时间,差不多 1 小时就起来走动一下。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殊途同归,互补互助,两者联合更有利于达成运动目标。

有氧运动,能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

抗阻运动,是通过增加肌肉质量,从而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2]。

具体怎么运动,可以看下面这个表格。

图片内容来自参考资料[2]

完全没有运动经验的人还是不知道怎么开始,下面初、中、长期运动方案或许对你有帮助。

初期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示例

中期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示例

长期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示例

4

睡得不好的人

睡眠跟新发糖尿病的关系,与碳水化合物类似,都是U 型的。

跟睡眠时间 7-8 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不足 7 小时的人,每少睡 1 小时,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6%,而睡眠时间较多的人群,每多睡 1 小时,糖尿病风险都会增加 14%[10]。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10]

总之,睡太少、睡太多以及睡眠质量差,都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钟,进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14],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10-13]。

睡多久?

对于多数成年人来说,最好每天睡够 7-9 小时[15],如果能10-11点入睡,还有益心血管健康[16]。

如果你真的是需要睡眠比较少的人,只要白天精力充沛,也不用为了跟标准一致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

5

体重超标的人

超重和肥胖,也是重要的糖尿病高危因素之一。肥胖人群 2 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能升高3.33 倍[1]。

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为,超重,体重指数 BMI≥24 kg/m2;肥胖,BMI ≥ 28 kg/m2。或者按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的标准,男性腰围 ≥ 90 cm ,女性腰围≥85 cm 。

怎么减?

目标就是要让超重或肥胖者的BMI 达到或接近 24 kg/m2,或者体重至少下降 5% 并能长期维持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就是让超重或肥胖的人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的关键就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可以说,就是把前面的几条预防措施做好。

当然,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控制热量摄入,每天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400-500kcal每天>30 分钟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2]。

具体你应该摄入多少热量,每类营养素怎么吃,可以参考下面两张图表中的数据。

一个体重 50kg 、 BMI 20 从事轻体力活动的人,一天的能量需求约为 1250(25x50)~1500(30x50)kcal 。以上两张图片来自参考资料[1]

你如果懒得算,其实用我的饮食日记本小程序也差不多,会自动给你饮食结构的推荐。

最后,有这5种特征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只是说风险会比其他人群要大。

如果你想对照看看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下面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详细说明[2]:

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

有糖尿病前期史

年龄 ≥ 40 岁

BMI ≥ 24 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史

缺乏体力活动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有黑棘皮病者

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节血脂治疗者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下面的图表)≥ 25 分

如果你是高危人群,并且怀疑自己血糖异常,可以去医院内分泌科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果结果正常,那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建议,每3 年筛查一次;如果结果为糖尿病前期,那之后要每年筛查一次。

参考资料

[1]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16(01):7-14.

[2].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05):371-380.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

[4]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WhatisDiabetes?[EB/OL].(2016-12)[2022-09-05].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abetes/overview/what-is-diabetes#.

[5]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6]苏彦萍,杨昆,刘相佟,赵湛,邹德春,邹小平,张静波,牟永敏,王艳春,刘晓峰,郭秀花.成年人饮食习惯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07):481-485.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18.07.001.

[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8]Zhou C , Zhang Z , Liu M ,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Metabolism, 2021, 123(12):154865.

[9]Li X, Zhou T, Ma H, et al. Replacement of sedentary behavior by various daily-lif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structured exercises: genetic risk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21, 44(10): 2403-2410.

[10]Zhilei Shan, Hongfei Ma, Manling Xie, Peipei Yan, Yanjun Guo, Wei Bao, Ying Rong, Chandra L. Jackson, Frank B. Hu, Liegang Liu; Sleep Dura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Diabetes Care 1 March 2015; 38 (3): 529–537.

[11]Lee S, Ng K Y, Chin W K. The impact of sleep amount and sleep quality on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leep Med Rev, 2017, 31:91-101.

[12]Itani O,Jike M,Watanabe N,et a1.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and meta-re- gression[J]. Sleep Med,2017,32:246-56.

[13]Jike M, Itani O, Watanabe N, Buysse DJ, Kaneita Y. Long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Sleep Med Rev. 2018;39:25-36.

[14]Reutrakul S,Van Canter E.Interactions between sleep,circadian function,and glucose metabolism:implications for risk and severi- ty of diabetes[J].Ann N YAcad Sci,2014,1311(1): 151-73.

[15]Hirshkowitz M, Whiton K, Albert S M, et al.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 sleep time duration recommendations: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summary[J]. Sleep health, 2015, 1(1): 40-43.

[16]Nikbakhtian S, Reed AB, Obika BD, et al. 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medRxiv; 2021. DOI: 10.1101/2021.06.23.21259390.

标签: 糖尿病前期 型糖尿病 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