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今日观点!吃完饭,血压就下降,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餐后低血压?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0-07 09:02:26


【资料图】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是否超出达标水平,实际上,血压与血糖,太高、太低,都会引起健康损害。比如,低血糖,会比高血糖水平,带来更多的危险。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发生低血压现象。有些患者,刚吃完饭,放下碗就犯困,晃晃悠悠地走向卧室,或者,直接倒在沙发上睡觉,严重的时候,走不了几步,就会晕倒。这种情况,多数是餐后低血压的表现。

餐后低血压,英文简称是PPH,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得到较多指南推荐的标准是,餐后75至90分钟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mmHg。如果餐前的收缩压绝对值超过100mmHg,餐后降低到90mmHg以下,也属于PPH。还有学者认为,虽然餐后血压值没有达到PPH的诊断标准,但是,患者出现心绞痛、头晕、疲乏、嗜睡、晕厥、意识障碍等心脑血管缺血症状,也可以诊断为餐后低血压。

早在1935年的时候,有1位医生观察到,1个高血压患者,吃完饭以后,收缩压从185 mmHg降低到了145 mmHg,舒张压从120 mmHg降低到了80 mmHg。但是,直到1977年,这种现象才得到了正式命名。年龄增长,是发生餐后低血压的风险因素,PPH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4%至36%,但是,在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交感神经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发病率可达30%至70%,研究表明,餐后低血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约为37%,而且,也是衡量自主神经病变进展的参考指标。

正常情况下,当人吃东西或者进食后,迷走神经会随之兴奋,胃肠道及胰腺会分泌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引起门静脉和肠系膜血管扩张,使内脏血流量增加,以便促进食物消化。同时,也会引起循环血量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身体健康的人,会通过压力反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心率加快和血管收缩,使血压迅速恢复正常。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减弱,就会引起餐后低血压。此外,药物影响或者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也容易引起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主要表现是困倦、乏力、头晕、黑矇、晕厥、恶心,严重者会出现跌倒、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短暂性脑缺血、或者诱发心绞痛。研究表明,餐后出现的晕厥患者中,约50%是餐后低血压。怀疑餐后低血压时,应该先测量餐前血压,然后,在餐后的75至90分钟内,每隔15分钟测量1次血压。或者,通过动态血压测量监测,确诊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会带来许多危害。比如,PPH是老年人晕厥和跌倒的常见原因,约8%的晕厥发作,由PPH所致。研究证实,收缩压较高的老年人,发生PPH后,可能引起无症状的脑血管损伤。此外,PPH还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会产生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还会导致压力感受器的钝化。此外,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以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者使用利尿剂,更容易发生餐后低血压。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测量餐后血糖水平的时候,最好同时测量血压,及时发现餐后低血压。

应对餐后低血压,目前主要使用2类药物,第1类,是减少内脏血流量的药物,比如,咖啡因或米多君。第2类,是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药物,主要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餐后低血压,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以及过热的食物,会影响胃肠排空及内脏血流,诱发餐后低血压,因此,老年人以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等,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少食多餐,食物温度控制在摄氏40度为宜。餐前适当喝水,保证充足的血容量,可以减少PPH的风险。此外,还要避免在吃饭时喝酒。吃完饭后,静坐5到10分钟再起立活动。如果发生餐后低血压,应该立即平躺。高血压患者,应该将降压药的服药时间,安排在餐后1到2小时,不宜在餐前服用降压药。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碳水化合物 血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