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症状不明显!中青年人群罹患高血压要当心-世界热门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0-09 16:57:1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资料图)

图/受访者提供

高血压一直被视为"老年病"。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应酬多的中青年正成为高血压的“新宠”,中青年高血压患病人数不断攀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但是这类人群的治疗及控制率仍然低下。此外,还有大量处于高血压前期(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 Hg)的中青年人,若任其发展,将成为未来高血压人群激增的重要来源。

在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巫少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与老年人的高血压不同,中青年的高血压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早期识别高血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血压控制、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巫少荣查房

中青年高血压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高血压偏爱中青年?巫少荣教授指出,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均是造成中青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另外,雌激素增多会引起血管舒张,有利于血压下降,所以女性到更年期,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导致血压水平升高。

巫少荣还指出,中青年高血压有7个特点:

1、症状不典型。除部分患者因头晕、头痛或其他症状就诊才发现高血压外,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2、轻度高血压居多。

3、交感神经活性显著增高。78项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年龄<40岁高血压患者相对于同年龄层正常血压人群,有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者占64%;而年龄≥40岁的高血压患者相对于正常血压者交感过度激活的比例仅为23%, 提示青年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显著增高。

4、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比例高,交感神经活性进一步增强。

5、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研究显示,即使收缩压不高(<120mmHg),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也会随舒张压升高而显著增加。

6、家庭自测血压比例低。

7、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率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巫少荣

中青年高血压有哪些误区 ?

一般认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并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当高压与低压的脉压差大于60mmHg,这将会对血管产生损害。从保护靶器官(心脏、肾脏、脑等)角度,也应积极地控制血压。巫少荣教授在临床上也发现了不少对于高血压的误区。

误区一:不需要服药。

不少患者高血压已经确诊,且已出现头昏头痛等不适,就是不肯服药,但他们对一些保健品却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是药三分毒”的观念根深蒂固,惧怕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错误地认为“高血压药物会成瘾”,吃上就停不掉了。

巫少荣表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常用降压药物大多数是安全有效的,且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降压药不是毒品,没有成瘾的属性。

误区二:不难受不服药。

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错误地以为,没有感觉、没有不舒服,就没有危害,就不需要治疗。巫少荣认为,其实,无症状的高血压同样危险。

误区三:不按医嘱服药。

患者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才又开始服药。巫少荣教授指出,这样恶性循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误区四:不测血压服药。

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虽有一定的关联,但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一致,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服用剂量。

巫少荣强调,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

巫少荣解答患者疑问

中青年高血压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目前,我国新版的高血压指南倡导高血压诊治“关口前移 ” 的新理念,将血压在130-139/85-89mmHg的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强调对于血压“正常高值” 的人群,比如10年心血管病风险属于高危人群也应早期干预,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及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血压预防或延迟高血压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因此,指南明确指出,任何时候、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血压高值的人群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另外 ,专家还强调,一定要明确降压目标,通常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多数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每日限盐5克,戒烟限酒,每天饮食保证有至少半斤青菜,每日运动半小时。正确测量血压,遵医嘱服药。针对高血压合并代谢性疾病患者,综合管理肥胖(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小于85厘米)、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辉

标签: 生活方式 交感神经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