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愈手记(4)——个性的僵化与流动-全球快资讯
星期四的心理疏导成了我的期待,好像那里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而每一次挖掘,都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不断地向内走进自己。
(相关资料图)
今天一见到蒋老师,就忍不住跟她讲起了过去的一周:
因为忍不住喝了茶,胃胀气又发生了,令人惊讶的是,环湖2圈步行做深呼吸,胃胀就好了。
同样的,周日下午神经性头痛即将发作,环湖做深呼吸,一圈不到就基本消退,走完两圈就全好了。
做完心理疏导的那天晚上,很兴奋,睡不着(连续几次都是这样),其它几个晚上都睡得很好,入睡快,醒来迟。
蒋老师说:“你还有好多觉需要补。”确实。我本来睡眠质量就不太好,最近几年,失眠成了我的常客,不是几个小时不肯入睡,就是半夜三更早早醒来,在黑暗中睁眼到天亮。说来也奇怪,如此一天没有几个小时的睡眠,白天也不困。只是心里觉得睡眠不够,不断暗示自己“这样不行”。
前天身体扫描和行走冥想都进行得很艰难。整个大脑都被一个糟糕的购物体验占据了。蒋老师帮我分析了这个情绪:
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一点点生气,想着投诉,分析投诉哪句话写得好,哪句不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在争执中获胜。
不获胜会怎样?
会有真正的愤怒,强烈的被欺骗感。矛头会转向社会的不公平,给自己树立一个更大的敌人。同时会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没用。
获胜了会怎样?
喜悦、得意,自我认同感增强。
“赢了才会高兴。”蒋老师说,“你能不能列出10件你在做着的时候感到快乐的事情?”我想了很久,竟然想不出来一件这样的事情。如果要说感到快乐的时刻,那我还可以列出一些。
最后,我终于憋出了几件事:
看美剧和小说;
跟好朋友聊天;
进行心理疏导,写下这些疗愈手记。
蒋老师说:“我怎么觉得你看美剧的时候是要给自己限定时间的?”我差点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
是的,美剧和小说是我精神的避风港。在那里,我化身为任一人物进入虚幻世界,得以暂时离开现实生活,享受那种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然而,这样的做法被我自己定义为“逃避现实的堕落”,不能让自己沉溺其中。所以,我通常会规定自己每天只能花多少时间在上面。如果控制不住,我要给自己找借口,要是找不到借口,我就会一边看,一边自责内疚。这种状态其实挺糟糕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初始的享受感,可是就偏偏无法抽身出来。
我忽然发现,我把事情分为必须做的和不必须做的,但几乎从不把事情分为喜欢做的和不喜欢做的。跑步,因为这是必须做的事情,可以锻炼身体,虽然有时跑步后我会觉得开心,因为自己坚持了下来;读书,因为这是必须做的事情,可以提高学识,虽然有时也会因为一个观点、一段论证或其它妙笔开花而高兴;家务活,因为这是必须的,否则日子没法过……可是,有多少事情是我因为喜欢而去做的呢?
我本来以为当教师是我喜欢做的,因为那是我从小的梦想,是我为自己选择的职业。但是,刚才在回答蒋老师的问题前,我快速地回顾了过去的教师生涯,却发现我并不喜欢,虽然的确有些快乐的时刻。
在我的回忆中,更多的是关于控制欲的膨胀和对失控的焦虑。我毕业的时候体重50公斤,当了教师以后,10多年间体重从来没有上过45公斤,脸色也从来没有好看过。直到我辞职后,体重才重新回到了50公斤。
这是我辞职后,第一次真正地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一扫患得患失的心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释然。这些年来,我曾无数次地为自己的“逃离”而愧疚,甚至觉得无法原谅自己的半途而废。
顺着这个线索,我发现了问题真正的根源:我为自己设立了“要成功”的目标,但是我对“成功”的定义却是模糊的,或者说,我根本不知道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我想通过努力做事,得到人们的认可,获得所谓的成功,却发现那也不是我的追求。我还会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得出种种的不成功,把自己打回自责和失落的深渊,然后,借由“必须做”的事情爬出来。
可以说,“必须做的事”是我的避风港,为了运营这个避风港,我做事基本都会有规划、有时间表。比如读书,我会给自己规定每天读多少页,多读了我会小小地赞赏一下自己,如果少读了,我需要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说昨天多看了,今天可以少看之类的。
蒋老师问:如果没能找到借口会怎样?
我还是会少读,但是心里就不放过自己,会有很强烈的内疚感,不断地自责和否定自己。这种心理太难受了,因此我通常情况下会老老实实地按照规定计划进行。如此塑造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一个积极努力的形象,来获得赞许,进而获得安全感。
本来,自律是没有错的。然而在我这里,却缺少了一丝流动性。换句话说,我过于僵化,因而我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对方法单一,很容易就被困住,造成精神力的无端耗费。
个性的僵化是成长经历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性帮助解决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给这一个性加分,如此反复的结果,就塑造出僵化的个性。自我会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有益的,才是安全的,因而害怕、拒绝所有的改变。
蒋老师说,认清了僵化背后的价值,接着要做的是松动僵化的个性,有意识地塑造新的个性,提高个性的流动性,这跟让情绪流动起来是一样的道理。举例来说,自律不是坏事,只是在不需要的时候要能放下。就像看美剧,哪怕就是看一整天,会怎么样呢?天不会塌下来的。拥有灵动的个性,才能在不同的境地中收放自如,减少内耗。
我想,我还需要改变做事的态度,少些“必须”,多些喜欢,让自己享受做事的过程,而不仅仅寄托于做的结果,活出生命本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