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临期食品不“香”了?我们还能愉快地吃吗?-全球快资讯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10-21 15:58:35

五袋装的方便面平均一块多一包;原价一百多的坚果礼盒低到一折;牛奶直接买一送一。曾经,超市里、线上平台以及实体折扣店的“白菜价”产品,让不少年轻人大呼过瘾。他们理性而精明,逐渐撑起了“临期食品”市场的半边天。

花更少的钱,买到不打折扣的美味。这届年轻人危机意识空前强烈,从刚工作就开始未雨绸缪将来的养老计划,省钱成为生存的基础技能。爱享受,也爱极度的性价比,临期食品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资料图】

什么是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其实早已存在。晚上八九点的超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出清一些鲜猪肉、包子,或者品相不佳的蔬菜,价格是原来的五折甚至以下。许多老人,常常蹲点来抢。这其实就是临期食品。

通俗来说,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保质期,但仍处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因此,如果产品没有过期而且储存条件合格,完全是安全有保障的。

在国外,已经诞生了许多临期巨头,例如日本的“堂吉诃德”、美国的“Dollar Tree”。我国从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不少食品出现了库存积压,加上近年来叠加的经济下滑影响,大家的消费观也出现了转变,低价又不失品质的临期食品正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迎来了一轮爆发。

为什么临期食品不“香”了?

但是,在尝到“甜头”之后,许多年轻人紧接着开始抱怨落入了临期食品的“陷阱”中,这是为什么呢?

想买临期食品的初心很美好,无非是能低价买到自己觉得很划算的产品。有不少人回忆,以前进入临期食品折扣店,现场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心仪的食品要靠“抢”,通常买满整整一筐的战利品不到一百,特别满足。

反观现在,货架上虽说也摆满了食品,但是大品牌越来越少,不知名的杂牌越来越多。仔细一看,不少商品打着临期的口号却日期新鲜,还有国内加工的伪进口产品,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一些低价品牌硬通货,也常常买了第一次,就买不到第二次;还有的觉得买了便宜不吃亏,尝个新鲜囤个货,结果因为吃不完或者难吃砸在手里过期了。

另外有的产品虽说没过期,但是口味发生了改变,例如坚果放久了会有一股“哈喇味”,让人难以接受。

最初爱买临期食品的那批人,如今开始了花式“吐槽”。美味有期限,选择需谨慎。我们不如来看看那些资深临期爱好者,是如何避坑的。

如何选安全的临期食品?

一般来说,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

如果食品采用了密封包装+彻底灭菌或者有防腐的工艺,那么它的保质期会比较长,例如罐头类、饼干、方便面等;反之,如果食品存储环境要求比较高,或者新鲜类的产品,那么它的保质期就会比较短,例如酸奶、鲜奶、烘焙面包等。

我们在买临期食品时,可以对照以下四个需求:不马上吃的不买;不易保存的不买;自包装的不买;没见过的杂牌不买。排除这些后再选购,可以大幅度避坑。

此外,有些密封的果汁、饮料临近保质期,维生素C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沙琪玛、锅巴等脂肪含量较高的产品酸价变化较大,可能风味与口味会变差,但不至于对健康造成损害。所以,我们也可以尽量少买维生素与脂肪含量高的临期食品。

平时生活中,除了看保质期,我们还要多留心观察临期食品的包装与状态,并且买回来要按照储存条件保存,在保质期内尽早吃完。

选择临期食品物尽其用,在急剧增长的生活成本下选择消费降级,这是在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是一种更现实的生活方式。不管市场如何巨变,临期食品的需求会一直存在,美味折扣的诱惑也不会消失。

*本文图片来源于pexels.com,可免版权使用。

标签: 脂肪含量 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