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我与CCI | 李晨光:以梦为舟,坚守赤子之心!创新梦的七年践行路-天天日报

来源: 健康界 时间: 2022-10-30 18:51:23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CCI副秘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晨光。


(相关资料图)

邀约4个多月,终于和李晨光通话成功。巧的是,采访当天刚好9月11日,正是CCI成立七周年。那天,问了第一个问题后,李晨光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中途未间断)。在近一个小时内,从自己的创新萌芽到有系统的认识,从和同道们一起筹备CCI到CCI蓬勃发展,再到未来的畅想,他既分享了七年来的很多经历,也表达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和成长。说到动情之处,他会加快语气,提高音量。他说自己是梦想的践行者,并用鲁迅三部作品名称——“呐喊”、“彷徨”、“野草”形容CCI七年的发展阶段。

梦的开始:从萌芽到“呐喊”

2007年被李晨光称为是自己创新萌芽的一年。这一年,他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从这时开始,他逐渐接触一些研发性动物实验,慢慢加深对介入技术和医疗器械研发的理解。

2011年,在和沈雳教授一起做有关于生物可吸收支架等创新性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李晨光这才开始在创新转化上入门,“我会和工程师反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一些新的想法。”

他坦言,这段时期,主要还是参与,并未有真正的创新成果落地。他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专业知识未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对创新体系未形成透彻的理解。

直到2015年,葛均波院士将一个已萌芽的“梦”交到李晨光等人手上。

2019年李晨光与葛院士在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

当时,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心血管领域众多前沿创新技术和医疗器械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然而,我国心血管领域技术及器械原创却与之极不相称。

葛院士认为,在心血管领域形成“万医创新”的局面,将是改变国内现状的重要努力方向,而尽快找到方法和途径,尤其是为已有创新想法的临床医生找到适合培育他们点子生长为产品的“土壤”最为迫切。

2015年初,葛院士将沈雳教授、李晨光和吴轶喆教授叫到一起,讲述了自己希望成立创新俱乐部的构想,并分享了以色列的创新转化实例。李晨光这才明白创新转化是怎么一回事。

在葛院士创新梦想和情怀的感染下,虽然当时他们处于迷茫状态,没有真正理解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但他们毫不犹豫地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按照葛院士的想法,李晨光等人尝试将国内有创新意识院士、专家、医生聚集起来,计划通过设置创始会员、精英会员,将其作为创新主力军,共同推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有了初步设想后,李晨光等人开始拜访专家,向他们一一汇报设想,“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想法还比较青涩,比较简单,但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他们对创新的看法其实和葛院士不谋而合。”

筹备的过程历历在目,李晨光至今清晰记得和沈雳教授起草《成立宣言》及再修改的过程,他在电话那头背诵着说:“‘不唯学术地位,不唯职称高低,不唯论文多寡,唯一的标准便是拥有一颗不懈追求创新的心,拥有一片对这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热忱。’当时写的时候就很激动,现在想起来依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带着《成立宣言》中表明的初心,2015年9月11日,在国内心血管领域最重要的大会——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上,葛院士联合国内心血管领域10位权威专家隆重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

回忆起CCI的成立时刻,李晨光说自己除了紧张,更多的是感动。成立当天,他收到了沈雳教授在群里发来的消息,大概意思是:CCI历经大半年的筹备,如今以非常震撼的形式落地,感到了内心的放松。

当然,放松是一时的。紧接着,他们筹备开展了第一届创新大赛以及创新论坛。在李晨光看来,这时,CCI已在行业里发出极具创新性的第一声“呐喊”,吸引了医生、企业和投资人的广泛关注和各创新主体的支持。

“做”梦:在“彷徨”中前行

“从早期构思到筹备成立,我们好像除了去做一些表、会议、创新产品的大赛等,并没有真正能够落地的东⻄。”李晨光说,通过大赛等活动造势的声音很大,但“雷声”过后能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才更为重要。

如何推进CCI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CCI未来如何实现延续发展,要建立怎样的体系和机制,要纳入怎样的人……这些从落实层面来看都是未知。”

没有可参考的模板,没有可模仿的模式,“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当时就处在‘彷徨’的阶段。”

梦是做出来的,CCI的梦同样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实践出来。

他们一边“彷徨”,一边寻找答案,并探索出创新学院的形式。“当时的想法就是纳入更多有活力的青年医生,大家一起接受创新培训,一起探索,寻找出路。”

2016年9月,CCI创新学院首期培训班开班,并汇聚了国内最早参与创新的青年医生和工程师等,李晨光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虽然人不多,但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期的很多学员至今都在支持着CCI。”

2019年李晨光赴美国前CCI 一期同学聚会

在课程培训体系设计上,由于国内没有成型的案例可参考,在创新学院首期开展一半时,吴轶喆教授被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专门学习,“这一过程中他也一直在给我不同的反馈,我们逐渐调整、修订整个创新学院的课程制定及运营形式。” 李晨光回忆道。

在借鉴Biodesign的创新方法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创新学院围绕如何发现需求、评估需求、验证需求、实现需求等,设计出了一套CCI的经典课程体系。创新学院第一期也因此顺利举办。

“这给了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也给了我们无形中的精神支持。我们发现其实有那么多有想法却苦于没有平台实现的志同道合的人,包括医生、企业的人、投资人和工程师等。越来越体会到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李晨光和同道们一起筹办了第二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设立了CCI第一届执委,开通了CCI微信公众号,成立了CCI湖北分部。

越来越多“有创新之志之士”加入CCI,李晨光离梦实现越来越近,而他也在践行梦的过程中愈发完善自己对创新转化的理解。

圆梦:“野草”终成广袤草原

从CCI创新学院第二期开始,李晨光逐渐感受到CCI正在走第三个阶段——野草。

李晨光认为,野草是孤独的,但春风吹又生,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当葛院士在国内首次提出“医工结合”的概念,发起成立CCI,搭建心血管医生创新转化平台,一群由医生、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投资人构成的怀抱梦想的人以“野草”般的生命力,共同探索推进国内心血管领域创新发展。

如今,CCI走过七年,营造了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带领学员产生了一批创新医疗器械,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青年医生,当初的“野草”早已生为广阔的“草原”。当初那个“梦”终于实现!

现在,CCI已形成以“医工结合”为核心,以创新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为基础,以器械创新、体系创新和文化创新为支撑的国内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打造出医学创新转化完整链条,实现从0到100的创新全链条产业布局。

其中创新学院和卓越心血管创新中心覆盖创新转化“0-1”的概念验证阶段,辅助创新项目完成理论培训和早期项目孵化;CCI创新工程中心和动物实验中心覆盖创新转化“1-10”的产品验证阶段;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覆盖创新转化“10-100”的产业验证阶段。

而李晨光也从CCI一期学员,转变为现在的CCI副秘书⻓、CCI执委,“我们好比梦想的践行者、平台的构建者,我们将院士最早筹建CCI的想法落为实际,通过平台去承载我们无限畅想的未知的梦。” 他表示,通过聚拢一波有创新思维、创新想法、创新奉献精神的人,以实际行动彰显作为CCI梦想践行者的初心与使命。

谈及在CCI的收获,李晨光感触最大的是人,“这里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框架和体系,而是一个家园、高地,是大家一起战斗的地方。”一路走来,在像葛院士等智者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学员在这里播种、生根、发芽,CCI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有感情和梦想的地方。

2018年李晨光和CCI同道们在以色列

“我们像是一群一起做梦的人,就好比古代的侠客,并未思考实际的落地问题,只是去畅想未来,同时也是一起战斗的人。”李晨光感叹,他们更类似于兄弟间的默契,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在CCI有需要时都会给予默默的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他能以更专业、更科学、更规范、更系统的方式看待创新转化。在这种方式下,他慢慢在推着自己往前走,和工程师交流,推进自己的一些创新想法转化落地。

以心血管推动整个医疗创新

从提出设想到创新学院的成立,到形成医工结合的成熟模式和医工结合协作体系,“CCI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我们在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前方引领的我们会头破血流,也会走很多弯路,但作为一个先驱者,我们势必在这样的平台下,为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李晨光说。

CCI趟出来的路为整个中国医疗创新提供了良好范本和参考,将极大鼓舞中国医疗创新发展!

2021年10月10日,“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在业界众多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同仁的共同⻅证下,正式宣告开业,标志着CCI 3.0时代的到来。

站在新起点,李晨光用“烟花散尽,不谈繁华”八个字表达了内心的心情。“梦想的实现是绚烂的,在仰望星空后我们更应脚踏实地,思考接下来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中国心血管领域发展迅速,CCI为推进其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过去十年间在原创器械、临床研究、创新理念等方面不断被世界接受,中国心血管人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多的中国之声。

CCI 3.0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征程的启航,李晨光表示,在中国现行的体系下,如何构建完整的创新转化链条和体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最早的创意到改进、再到原型构建、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后续的改进、应用等,未来的CCI 3.0时代将是一个全链条、全周期的多模态过程。”

未来,CCI将融合构建资源汇聚平台,将创新转化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科学的方向推进,为我国心血管的发展贡献力量。“一张张拼图模块最终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转化拼图,推动未来医学创新朝着更加融合、开放、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推进医学创新项目的实施落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CCI一期学员,CCI副秘书长/战略部部长

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博士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新技术开发应用学组委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专家委员,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成员。

作为主要人员参与CCI的筹建及运营工作,参与组织策划创新学院、中以创新论坛CCI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工作;CCI青年会员,CCI创新学院一期学员,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多个介入治疗器械(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药物洗脱球囊、冷冻肾动脉消融、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导管、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超细微导管)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韩明晓、凌武娟

后期制作:凌武娟

标签: 创新学院 医疗器械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