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那么喜欢泡脚?这种习惯是从何时开始的?-环球新视野
对中国人来说,泡脚可能是一种最简单、最国民化的享受。那种由下至上的舒适、从外到内的温暖能够安慰疲乏的身心,让精力不足的自己瞬间复活。
泡脚到底有多舒适,问问苏轼就知道了。
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中他写得真是充满惬意:
(资料图片)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
泡完脚去睡觉才能正经睡出真谛,一夜无梦,一宿无扰,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超爱泡脚,而且还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这样的养生名言。乾隆专用泡脚盆做得比较深,可容纳整个小腿,当热水没过脚脖,双脚得到按摩,估计他内心会直呼“真想再活五百年”。
清朝皇室里泡脚养生的不只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也榜上有名。慈禧太后每日泡脚在《宫女谈往录》里记得很是详细。
慈禧泡脚用的是银盆,斗深,中间是木胎。银盆可以防毒,木胎不易散热。她每次洗脚会用两个盆,一个盛熬好的药水,一个盛清水。四个贴身宫女都受过专业搓脚训练,有一套娴熟的技艺。
慈禧太后泡脚不仅是为了卫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养。她对保健从不放松。
她的“洗脚水是极讲究的,譬如:属三伏了,天气很热,又潮湿,那就是杭菊花引煮沸后晾温了洗,可以让老太后清眩明目,全身凉爽,两腋生风,保证不中暑气;如果属三九了,天气极冷,那就用木瓜汤洗,使活血暖膝,四体温和,全身柔暖和春”。
当然,太医会根据四季变化、慈禧的身体状况来修改处方,如果三伏天慈禧有中暑迹象、三九天上火烦躁,那就停止用药。
同样把泡脚作为重要养生之法的还有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初五,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潢的信中讲到养生五事:“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信中,他说自己坚持洗脚已有7年之久,因为习惯坐着看书、写字、办公,下肢血液容易凝滞,睡前洗脚能舒筋活血,抗疲劳解乏。他还建议澄弟平时也讲求养生之法,不可临时乱投药剂。
中医的常见理论认为“养树需养根,养人需护脚”。《黄帝内经》讲足部保健能对穴位产生刺激。足部有六十多个穴位,另外五脏六腑在脚上有相应的投射区,三阴经和三阳经都走脚,足三阴与肝、脾和肾有关,足三阳与胆、膀胱和胃有关,泡脚能利用温热作用加强脚部的气血循环,又通过足部的这些经脉穴位,保健全身各脏腑,提神健气,预防疾病。
有一种外治法叫“足浴”,足浴不光是拿热水泡一泡脚,还要加上按摩,必要时会用草药来治疗脚癣、脚裂、脚臭等。
《华佗秘笈》中有“足心道”一说,以一系列按摩为主,类似于现在的足疗或足道。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里的“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主要用来治疗脚气:“千金翼,治脚气冲心,白矾二两,以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脚,良。”
这里的泡脚带有治疗性,现在治脚部皮肤病也会用草药泡脚,是很常见的外部疗法。
而从西医角度看,泡脚主要是因为促进了血液循环,调节了内分泌,所以才会有好的反馈。
但泡脚也有讲究,不是普遍适用的,有些人群不适合泡脚,比如患有糖尿病、静脉曲张、动脉血管闭塞、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足部皮肤问题(如疱疹)的,随意且盲目泡脚很可能加重病情。
一句话,泡脚虽好,也要适度。
不过,从古至今,对忙忙碌碌的中国人来说,每到晚上,端起洗脚盆泡个脚,一整天的疲劳、焦虑和不安都淹没在洗脚水中。接着睡个好觉,不比什么都要来得舒适吗?
(本文摘自《古人这样过日子》,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