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降啦!关系上亿人,就问你“慌不慌”-最新快讯
从140/90mmHg下降到130/80mmHg
(资料图片)
- 你的血压,还好吗?-
高血压 新标准
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将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此前的140/90 mmHg下调为≥130/80mmHg。
这意味着,原本血压值处于130/80mmHg 至140/90 mmHg之间,即 “高血压前期”的亚健康人群将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
这一标准的调整引起了网友热议:
“一觉醒来,突然变成‘高血压患者’了”
“本来就在临界值,标准一调直接高血压”
“这下血压彻底不正常了”
……
01、为什么要降低诊断标准?
其实,建国以来,我国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直都在调整。从1977年提出的160/95mmHg,到1997年提出的140/90mmHg,再到如今的130/80mmHg。因此这一标准的调整,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并不意外。
“调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全民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视程度。”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专家,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说。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时常会碰到对高血压认识模糊的病人或家属,他们认为血压高一点但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去治疗,甚至还有人认为吃药可能会有副作用,害怕要终身服药。“事实上,这些都是认知误区。其实,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可怕,没有症状患者就不追求治疗,无法及时控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后遗症。而关于患者对吃药的担忧,目前心血管药物和降血压药物的副作用很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有些患者和家属过度关注吃药带来的副作用,而不关注高血压本身带来的危害。”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雯艾说,早在五年前,美国高血压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ACC)就率先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mmHg。“当时,国内专家就在讨论这一标准是否合适我国的情况。《指南》的发布其实基于观察性研究、临床试验和卫生经济学评估积累的证据,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早前研究中,专家发现18岁以上成人中,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人群,即“高血压前期”人群每降低5mmHg血压,就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11%。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高血压的管控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脑出血、血栓等一系列下游疾病的发病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于此同时,研究表示只有45.8%的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药物或非药物治疗,而真正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只有16.8%。
02、下调后患者人数增加,又该如何治疗?
据2022年卫生部门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27.9%。从发病原因看,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家族病史,属于原生性高血压。然而,更大比例的发病是由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属于继发性高血压。
因此,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要因人而异。《指南》中就明确指出了给药时间,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其中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为1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2级。医生可以结合1级和2级患者的身体指标和其它综合因素,进行必要的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医生会从是否存在临床合并症、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是否存在3个以上心血管危害因素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陈雯艾举了个例子,自己的一位同事按照《指南》可以判定为1级高血压患者,但在评估了病情后,陈雯艾建议同事改善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并开始监测血压,进行3至6个月的观察。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吃药。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减重增肌、少吃盐、戒烟戒酒等就能有效降压。”王建安教授说道。
此外,《指南》针对不同人群降压目标等内容,给出了实用性建议:血压<160/100 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每周进行5-7天、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在运动时,可选择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天30-60分钟等等。
来源 | 浙江新闻
审核 | 陈国忠 方序 陈雯艾
责编 |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