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地笼、人鸟冲突……层层重压下的鄱阳湖何去何从?|一起来唠科-今日关注
核心要点:
1鄱阳湖丰水期湖面面积能达4000多平方公里,枯水期湖面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当地居民形容它为“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 2鄱阳湖干旱程度剧烈,除受三峡等工程影响之外,也与今年的特殊拉尼娜效应有关。 3鄱阳湖是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近年由于干旱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天然食物短缺,迫使一些候鸟到农田觅食,引发人鸟冲突。 4拦河坝有可能实现生态调控,但贸然建造也可能影响使鄱阳湖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候鸟、江豚等多种生物。近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6.67米,再次刷新历史最低水位。湖区面积严重萎缩,或让每年到此越冬的70万只候鸟面临生存难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鄱阳湖到底怎么了?干涸、地笼、人鸟冲突,层层重压下的鄱阳湖何去何从?拦河坝的建设是解决之道吗?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鄱阳湖等中国湖泊?
专家信息:
任辉 博物学科普作者
远夏 生物学科普作者
菲利普医生 多领域科普作者
一、鄱阳湖的特殊性: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
任辉:今年七八月的时候,鄱阳湖经历了长期干旱,湖面发生了快速变化。
这种变化在整个长江流域是比较普遍的,很多湖泊都出现了,但鄱阳湖尤其独特。一方面,鄱阳湖是我国水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淡水湖;另一方面,它的一些特有的地理构造和水文节律导致它受到枯水期的影响格外突出。
鄱阳湖面积很大,周围城镇乡村非常多,湖面水文节律的变化及水面的缩减对人的影响非常直观。
鄱阳湖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一个候鸟集聚地和越冬湿地——有很多候鸟、鱼类、水生哺乳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生活在此。鄱阳湖水位变化对这些生物影响深远,尤其是现在已经到了十一月,大量候鸟南迁。那么,鄱阳湖今年的这场大旱会不会影响候鸟正常越冬?这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问题。
远夏:其实说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一定是要带着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仅看水面面积,且一定是在鄱阳湖的丰水期,才能说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任辉:是的,鄱阳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当地居民形容它为“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
鄱阳湖非常典型,和我们认知中的很多湖泊不一样。比如杭州西湖可能一年四季的湖面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鄱阳湖在丰水期的湖面面积能达到4000多平方公里,而枯水期湖面面积经常不到100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非常明显且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在2003年之前其实是比较规律的,即每年的秋冬季节会进入枯水期,其他的季节尤其是夏天会进入丰水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从地理构造或者湖泊的水文节律来看,鄱阳湖的水不仅来源于上流的五条河流,还和它下游的长江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长江对鄱阳湖的影响要比它上游的这五条河更显著一些。
鄱阳湖水流入长江里,长江里的水也会倒灌进鄱阳湖来,所以说鄱阳湖属于吞吐性湖泊或者叫过水性湖泊。
当长江的水位高于鄱阳湖湖面时,就会湖江倒灌,使得鄱阳湖的湖面增大。当长江的水位和鄱阳湖的湖面大概持平时,长江对鄱阳湖形成顶托关系,即鄱阳湖水由于被长江水顶着,它以比较慢、比较平缓的速度流入长江,鄱阳湖的湖面也不会特别快速地减少。
二、层层重压下的鄱阳湖
1.丰水期反枯
任辉:今年七八月本应该是鄱阳湖的丰水期,但鄱阳湖提前进入了枯水期。而往年此时应该是长江水大量倒灌进鄱阳湖。鄱阳湖枯水期时间极大提前且枯水程度极大加剧,这是很罕见的。
其实从2003年(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开始,大家就认为鄱阳湖进入了枯水期提前的时期。今年鄱阳湖枯水期快速提前,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有直接关系。今年七八月份,长江的水流量比同期减少了差不多45%。
为什么在2003年之后会出现长江水位不断下降、鄱阳湖的水快速流失、枯水期提前这样的情况?
远夏:枯水期提前,主要因为鄱阳湖失去了承托作用,这其实跟三峡大坝有一定关系。
三峡大坝的修建让长江底下的水从本来的带泥沙的浑水变成了清水。因为那些泥沙到了长江大坝就被挡住了,然后从长江泄的洪水明显就变成了清水。长江的河床被清水冲刷的降低,水位也就降低了,从而让鄱阳湖得不到长江水的补充,反而要倒灌回长江,由此失去了承托的作用,所以每年枯水期的到来就比之前要提前许多。
现在鄱阳湖水位为什么会如此低?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主要是长江对它的影响。
前两年鄱阳湖非常泛滥,到达了水位的极值,而仅仅两年之后,它又到达了谷底。目前大家也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鄱阳湖继续承担容纳长江洪水的功能,同时又能够在干旱的时候把湖里的水给承托住。
鄱阳湖进贤段水域湖底干枯河床露出的“生命之树”景象(图源:视觉中国)
任辉:以三峡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对鄱阳湖水位的长期影响,也是最近十几年的研究热点。这些水利工程本身的目的就包括了蓄水调沙的功能。
有数据显示,三峡蓄水之后,长江中下游的河道由于冲刷作用使得河床向下深了大概一米。由于鄱阳湖特殊的水文节律,2003年以后,鄱阳湖水不断地、快速地流入长江。而今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到这么早,鄱阳湖干旱程度如此剧烈,其中当然叠加了三峡等工程的影响。
但我认为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今年特殊的强拉尼娜效应对上游降水有直接影响。比如嘉陵江段、金沙江段这些长江很上游的地方,其水位也出现了很明显的下跌。
2.人鸟冲突激化
远夏:鄱阳湖中有很多的草州和浅滩,它是多种鱼类繁殖和产卵的重要区域,也是江豚抚育幼崽的重要场所。目前生活在中国的江豚不超过1000头,其中有513头都生活在鄱阳湖。但是前段时间因为干旱,已经有七头江豚搁浅死亡了。
此外,鄱阳湖在枯水期的时候会变成一个天然的湿地,为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苍鹭等大量珍稀鸟类营造了一个越冬栖息地。其中白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总数也就是三四千只,而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到了种群的90%以上。大部分白鹤都会选择冬天的时候在鄱阳湖落脚。
总之,鄱阳湖是一个对野生动物非常重要的天然栖息地。
任辉:鄱阳湖不同的候鸟对环境的利用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觅食习惯,在不同的时间到来和离开。有的偏向于食用沉水植物的块茎,有的是利用湿地浅滩上的芦苇或者是其它浅滩植物种子,有的则是吃浅水水域的软体动物,还有的是食鱼的。
往年鄱阳湖的水位变化规律比较固定时,不同鸟类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但是,最近这十几年环境变化剧烈,动物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比如,今年夏季洪水泛滥且持续时间较长,那些需要湖底浅滩植物的鸟类便会受到影响。
鄱阳湖的候鸟监测显示,最近这十几年,因为水位不断下降、枯水期不断提前,大量的候鸟来到鄱阳湖时水位已经下降了很多,一些原本应该是浅水区的地方已经裸露出了河床,出现了沙化。还有一些水底的软体动物由于水位下降得太快,来不及随着水向后“撤”,大量的河蚌、螺等被暴晒而死,以它们为食的水鸟数量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湖口段干裂的湖滩(图源:视觉中国)
在鄱阳湖越冬的一些以沉水植物块茎为食的鸟类,出现了从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迁徙的变化。因为天然湿地变少了——水位快速下降,沉水植物过早枯死。因此,它们大量迁徙到旁边的人工湿地。所谓人工湿地,就是旁边的稻田以及藕农种植藕的藕塘。
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因为这些鸟类没有由于食物的短缺而出现大量死亡。但是也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隐忧——这些人工湿地毕竟还承担着农业生产的任务。大量候鸟到农民藕塘里去觅食,势必会出现人和鸟之间的冲突。
最近在山东、河南等地都出现了在水产养殖池或者稻田里投毒而导致一些候鸟被毒死的事件。
人工湿地能否既成为鸟的“诺亚方舟”,又不至于让农民受到特别大的利益损失,从而减少人和鸟类之间的直接冲突?
白鹤在藕田里觅食(图源:新华社)
远夏:最近在北京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水南村,每年都有三四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来这里的荒地越冬。几天前,农民把它们越冬的几块地全都抢耕了,它们就无法获得荒地里的玉米等食物。这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版的人兽冲突的例子。
关于这个问题,香港有一个现成案例——米埔自然保护区,他们会用养殖基围虾的方法,把海边的一些红树林和滩涂用基围加高,再往里边投入虾苗去吸引白鹭、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在里面进行觅食,来对它们进行保育。同时,他们还引进了几头水牛。这些水牛在基围里又踩又啃,既控制了杂草的数量,又通过踩踏营造出了适合鸟类的空间。这其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好方法。
米埔自然保护区(图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3.地笼阵重现
菲利普医生:前段时间有一件全网都非常关注的事——在鄱阳湖厚厚的干燥的淤泥下面,发现了一些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长达几公里的地笼(编者注:地笼,主要用于捕捞小鱼、龙虾、黄鳝、泥鳅、螃蟹等鱼类,在多地渔业管理条例中被列为禁用渔具)。
地笼对生态威胁严重。地笼的网眼非常小,很多幼型小鱼进去后就出不来,而小型鱼类对于保持水体的长期健康非常重要。此外,地笼网如果被遗忘在水里,还会持续地对生态产生影响。
任辉: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已经实施两年,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是,从今年鄱阳湖干旱后露出的地笼网来看,政策在细节落实方面还是出现了偏差。“长江禁渔”之后,鄱阳湖当地出现了一个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管理能力实际上减弱了。因为禁渔之后,很多地方的渔政部门撤并到了农业管理部门。当地专业人士的工资收入降低了,招纳专业技术人才更加困难,且合并后的部门能吸纳的人才数也变少了,这是一个困境。
此外,地笼网本身属于非法网具,在没有实行禁渔之前就不应该出现在商业捕捞上,但直到今天,大家还能较容易地买到这类非法网具。
鄱阳湖现巨型地笼(图源:极目新闻)
菲利普医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很多养蟹人是把地笼作为一个生产工具,而不是一个捕捞工具。所以,这类东西从生产端或者是销售端是很难禁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野生来源的鱼货售卖上做一些管理。
比如,一些在渔业上走得比较靠前的国家,他们要求持证钓鱼。如果没有钓鱼证而进行钓鱼的话,将会面临巨额罚款。他们还会进行大量的教育,包括教育群众认识哪些物种是保护物种,哪些物种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带走、一次可以带走多少条等,同时严禁鱼货交易。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拦河坝的争议
任辉:最近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即要不要在鄱阳湖和长江的入口建一个拦河坝。
其实关于拦河坝建设,已经争议了将近20年。
第一版的方案里,拦河坝是一个水电站,有蓄水和发电的功能,还有抬高鄱阳湖湖面便于鄱阳湖和它上游的五条河流通航的功能。但在后期,不断减少了它的生产性功能,取消了其发电和蓄水能力。
取消的“蓄水能力”其实是指,拦河坝只在枯水季截住鄱阳湖快速流向长江干道的水,其他季节保持流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愿景。如果仅从该愿景来看的话,其实拦河坝建设是比较适用于今天鄱阳湖这种快速变化的危机的,它能够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但要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做好很多前期工作。比如,如何确保水面能在某一个时间点正好达到它在自然环境下应该到达的范围?又比如,如果当地某一年因为农业生产或是旁边城市乡镇的用水需要而需要蓄水的话,会不会违背鄱阳湖自然的水文节律?
菲利普:可能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长江贯穿了很多省份和地区,不能只考虑“一个点”。比如今年上海就出现了严重的咸潮,也就是海水倒灌导致在长江口的青草沙水库有大量咸水入侵,导致其所蓄的水的盐度发生改变。如果在枯水期把大量的水拦在了鄱阳湖里,进一步降低长江干流流量,那么会不会对下游地区的人产生影响?所以,鄱阳湖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别省份,长江上游和下游都需要考虑到。
任辉: 这也是为什么围绕拦河坝各方一直争议不断。一些声音认为,如果在鄱阳湖建了拦河坝,那上游下游其它地区要不要建?如果每个省都建了,那么长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了,长江可能就变成了“长渠”,这些湖泊之间的生态交流功能可能也被阻断了。
在最新一版的拦河坝方案里,设计了四条鱼道,也就是四条过鱼设施。同时,也针对鄱阳湖里的江豚设置了四个孔径达到60米的泄洪孔,方便江豚来回迁徙交流。但是,从之前的一些观测来看,这个60米的泄洪孔对江豚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泄洪孔本身还承担通船的功能,船只来回产生的巨大噪音可能让江豚害怕而不敢从这“走”。
长江其他一些江段的跨江斜拉索大桥,其两个桥墩之间的孔径远大于60米,但是最近研究发现,很多江豚因为桥面上车流不断而不敢过桥,或者只敢在后半夜车流噪音较小时集中过桥。因此,这个60米的小孔能否确保江豚进行基因交流,还需要一些科学证据。
江豚在长江(图源:视觉中国)
远夏:国际上对拦河坝有担忧就是因为我们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事例来支持其建设。
拦河坝一般建造在两片陆地最短的地方,它一定会成为一个航运枢纽。一旦航运开始兴起,水下噪音会很大。这会导致江豚不会倾向于往对面“走”,就造成了鄱阳湖里的江豚被“分割”。江豚种群数量一旦减半,是否对其保育工作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另外,冬天一旦把水保持在了一定水位,不让它干枯。那么,白鹤等鸟类怎么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白鹤95%的种群冬天都会来鄱阳湖越冬,它们会在这种干旱形成的湿地和沙丘上面进行觅食,当这些沙丘被水覆盖了之后,它们要去哪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所以很可能我们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对一些物种的伤害。而且,从前期的工程环评报告来看,里边所涉及到十几种动物的拉丁文名字都弄错了。这不禁让人更加担心,这个事情是否经过了专家评议。
如果为了推进拦河坝工程,而选择性忽略了一些动物或者是客观上剥夺了一些动物的栖息地,将会造成一种不可逆的灾难。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任辉:个人认为,生态和发展从来不是完全不相容的。水利工程如果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是可以建设的,但工程的建造一定要经过扎实的科学调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长远考虑,有相应的对策来补救,或者至少要把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
我一点也不怀疑现在的这一版拦河坝规划有可能实现生态调控的功能,但前提是一定要做好前期的生态调查。
鄱阳湖是一个巨大的水体,滋养了很多生物。如果我们贸然地、快速地去改变它的形态,比如把它变成一个大型的人工水库,水面常年维持在高水位,那么其它生物怎么办?
当然,并非是说鸟的命比人的命更珍贵。实际上,不保护好人类,单纯去保护其它动物也是不现实的。
菲利普:某一个地区的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往往是导致一个物种快速灭绝或者种群快速崩溃的重要诱因。如果我们贸然建造拦河坝,可能会使鄱阳湖的环境发生非常迅速且剧烈的变化。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试行这个方案时,把拦河坝对当地水文情况的改变“拉”到比较长的时间轴里,让它缓慢地改变?我们不要急于直接达到设计目标,否则很有可能到了枯水期湿地面积大范围减少,使得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拉长时间轴,或许是一个更加稳妥的办法。
三、鄱阳湖的明天: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任辉:鄱阳湖特殊又重要。今年的极端气候使得鄱阳湖枯水期极大提前,留给我们去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要解决这些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其实很难。鄱阳湖的问题不能不考虑到它周围还有大量的粮田需要灌溉。我们不能只照顾生态不照顾民生,这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远夏:鄱阳湖的问题牵扯多个省市,这个利益是很难分配的,所以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层面的统一调度。利益和环境之间如何做到平衡,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尤其是鄱阳湖这样一个对人类有重大利益的国际级候鸟栖息地,它应该由国家进行统一管控。
任辉:这种自上而下的对生态的重视,这些年我们是能够看到的。比如我国提出了“长江十年禁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做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总的来说,国家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关注这些话题的普通百姓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具体到落实上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此外,还涉及民众参与的问题。上级管理部门可能也知道现在基层的执法能力是有一定欠缺的,那么除了不断去充实基层管理队伍之外,管理部门也在发动民众的力量,比如开通渠道让群众举报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总之,更好环境的建设不只是为了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生活在高山上的雪豹,生活在森林里的东北虎……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我们也需要更好的环境。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过程。
专家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