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两天3例死亡!新冠死亡的统计口径,该不该如此吓人?-天天观速讯

来源: 腾讯新闻 时间: 2022-11-21 22:05:53

石家庄的防疫调整,引发广泛关注。有不少人说,石家庄又变回去了,变得跟大多数城市一样了,其实除了石家庄,这一轮疫情还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死亡病例开始连续出现了。


【资料图】

11月19日,北京地坛医院报告1例死亡病例。患者,男,87岁,临床诊断为新冠病毒肺炎轻型。

11月20日,北京又报告了两例死亡病例。第一例为,女,91岁。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休克、陈旧性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第二例为男,88岁,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

也就是说,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北京就出现了3例死亡病例。在最近两年来,这是并不多见的情况——我翻了下卫健委的每日通报,自从今年5月26日,上海疫情报告最后1例新增死亡病例后,全国的死亡病例,一直维持在5226例。

一直到11月18日,半年时间内,全国本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此次北京连续报告3例死亡病例,意味着时隔半年以来,全国死亡病例零新增的局面被打破了,死亡病例来到5229例。

事实上这两年来,随着病毒毒性下降,以及感染者被及时收治,重症、危重症的概率大大降低了,除了上海那一轮疫情外,出现死亡病例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

根据公开数据,整个2021年全国死亡病例只有2例。并且自2021年1月25日,到2022年3月18日,中间这一年多时间,本土没有新增死亡病例。2022年5月26日,到11月18日,全国本土也没有新增。

当然,随着北京通报3例死亡,这一局面在刚刚被打破。为什么明明病毒毒性继续减弱,且应对经验更充足了,却连续出现死亡病例?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新冠肺炎的病例统计口径,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宽。比如这次通报的3例,都被纳入了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数据库,但严格来说,感染新冠肺炎并非他们的死亡原因。

比如19日报告的87岁男性,通报提到的是,入院前2周有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高血压病属3级极高危型,陈旧性脑梗死20年,小脑萎缩多年。

最后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因基础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其他2例基本一样,都是高龄患者,且基础疾病缠身。如20日通报的那名91岁女性,“合并脑梗病史多年,遗留老年痴呆数年,生活不能自理”;

88岁男性患者,“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200/110mmHg,脑梗死病史6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10年前前列腺癌手术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他们的死亡固然令人痛惜,但很客观的说,他们还是死于多年缠身的基础疾病,新冠病毒在死亡过程中,未必一定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剂”,至少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更不是核心原因。

包括2022年3月18日,时隔一年多后,吉林报告的2例死亡病例,也是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但因为感染了,所以被纳入了感染名单,死亡后被纳入了死亡病例中。

严格来说,他们只是死于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而不是因为新冠肺炎感染而死亡的病例。

死于新冠病毒,和离世时带有新冠病毒,二者的区别要分清楚,不要盲目恐慌,以至于看到新增死亡病例,就以为病毒毒性和死亡率又要上来了。

那么,将基础疾病死亡的患者,也归为新冠死亡病例,如此宽的统计口径,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会不会放大大家的恐慌情绪?

其实重要的不是统计口径宽或者窄,而是每一口径的数据,是否将它的含义明确地告诉给公众了,信息和数据足够透明。

比如,在死亡病例上,国外的统计口径也一直很宽。比如,大家常说的一个数据是,美国人百万人死于新冠。严格来说,是有百万新冠感染者死亡了,他们未必是死于新冠,在调整统计口径的早期,它的统计口径甚至宽到,一名感染者出了车祸丧生,都会被列入死亡病例。

所以,不能简单地看统计数据,还得看统计口径,不同口径的数据也不能简单对比。这次北京公布3例死亡病例后,很多网友并没有十分恐慌,这也是因为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现在更透明了。

一方面,死亡病例的基础性疾病,公开的比较全面。在感染之前患有哪些病,临床诊断的结果如何,死亡原因等等,这些关键信息公开后,大家能有一个基本判断。

另一方面,感染、死亡等数据样本持续累积,新冠病毒的毒性、感染后果,更加清晰了,特别是对接种了疫苗的年轻人而言,病毒的杀伤力大幅度削弱了。

关于这一点,张文宏在最近也发声提到,“在我们国家有效的防控策略下面,病死率已经非常低”。

有的人担心,半年以来再次出现死亡病例,继续优化防疫措施,放松管控,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再度出现死亡病例,不代表病毒更可怕了,病毒毒性下降,重症、危重症、死亡率下降,已经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撑。

国家优化防疫措施,推出最新的二十条,取消中风险区,取消次密接,降低隔离时间等,也是根据病毒演变的客观规律作出的及时调整。它也意味着,资源投入的重心,要慢慢向老弱病残等群体倾斜。

一定要弄清楚一点,消除恐慌,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病毒。接下来,对重症、危重症,对死亡病例等数据,不妨更加全面地公开,消除对病毒的盲目恐慌。

标签: 基础疾病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