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从你对他做这3件事开始,就错了-当前热点
有人说:“子女跟父母的缘分分为两种,一种是来报恩的,一种是来讨债的。子女来报恩的,父母就会享福;而子女来讨债的,父母就会受罪”。但许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向你讨债、不懂得心疼你,或许从你惯着他的那一刻起,你就做错了。
(资料图)
父母一味满足
前段时间,一则父母告子女的案件上了新闻。被告人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靠打工、务农来供他读完大学。原本参加工作后理应好好地孝顺父母了,结果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向父母索取钱财。当父母无力再满足的时候,被告人竟然选择放火烧了父母的房屋。最终,父母无奈,只能把儿子告上了法庭。
案件的背后看似是子女不懂得感恩,实则却是父母一味满足、取悦孩子所导致的。在这对父母看来,即使再穷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不节制给予,进而让孩子养成了不断索取的恶习。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前几年,豆瓣上有个很火的讨论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一群人成天抱怨父母没有给到自己足够丰盈的物质条件,害得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融入上层社会,言语中充满了责怪和怨恨。
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机场弑母案吗?一个原本可以靠勤工俭学来分担母亲负担的留学生,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给到的一切。最后却因母亲无力再满足他的物质欲望,竟然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几刀。
为什么这些孩子都不懂得心疼自己的父母,只知道一味地去索取呢?
其实,就是因为做父母的只知道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只要孩子开口了,都尽力去满足他。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等行为习惯。
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不断去满足他,让他不劳而获。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或许正是因为你惯着他,一味地满足他的时候就做错了。
父母大包大揽
每每到了开学季,总能看到这样的一段场景。父母拎着大袋小袋的行李在前面走着,后面跟着的是玩手机的孩子。父母还不忘一个劲地说:“宝宝,小心别磕着了。”
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就像是他们心中的一块宝,生怕一不小心就弄疼了他们。可是,这样的保护方式真的对孩子好吗?
在热播剧《消失的小孩》里,一个原本有着耀眼光芒的学霸,最后却被贴上了废物、赌徒、藏尸犯的标签。
而这一切只因母亲的大包大揽,让男主人公袁午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当母亲离开之后,他变得胆小怯懦、不会说话、不会办事,还染上了赌的恶习,最后输得倾家荡产,为了能够领父亲的退休金度日,将猝死的父亲砌到墙里。
袁午的父母原是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午后的暖阳一样,成为一个正直阳光的人。可最后却因父母的一手包揽,让这个本该独立掌控自己人生的学霸,硬是活成了巨婴。
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游泳运动员孙杨吗?他在生活中,也一度被贴上了“妈宝男”“巨婴”的标签。
而这一切,都跟母亲的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关系。
上小学的时候,母亲觉得孙杨在长身体,不能弯腰驼背,没有让他背过一天书包。
当13岁的孙杨加入游泳队进行训练之后,为了给孙杨补充营养,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煲汤给孙杨喝,一年365天不间断。即使是丈夫出车祸了,都没有中断过。
每次孙杨要外出比赛,她都会想办法陪着。除了生活上事无巨细的照顾之外,孙杨的妈妈也是孙杨的经纪人,所有的一切都大包大揽,如代言,采访都是孙杨妈妈说了算,这在无形之中也就造就了孙杨不成熟的心智。
在《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作者科恩曾说:“经常被严格管控的孩子会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胆小,没有主见;另一个则是叛逆”。一旦遭受现实中的挫折和风浪,他们就很容易走上不归之路。
父母溺爱过度
曾经有这样一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少年因为父亲的几句不中听的话,直接用力把父亲推出了房间,然后开始拳打脚踢。一旁的母亲居然不帮忙劝阻,而是一个劲地护着自己的儿子。后来,爷爷出来劝架,结果却被孙子踹回了房间。
最让人看不透的是,这位父亲居然没有还手,而是任由儿子猛打。后来,这名少年拿出了一瓶饮料倒在父亲的头上,结束了这场殴打。
也许有人会纳闷,为什么会有如此目中无人的孩子呢?或许从母亲护着儿子、父亲没有还手的情节中,你就能看出答案。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讨债的主”,那就千万不要给予孩子太多、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受之无愧感,否则终有一天会溺爱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