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气功引导养生》周稔丰著)
《八段锦》流传至今约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宋·朱熹曾有一段关于八段锦的有趣记述:“愚40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之宰猪也”。诚然,八段锦简单、易学,对增强体质、调节体内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有显著功效。八段锦锻炼的目的明确,老少皆宜,尤其对老年人更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祛病延年的好功法。练习时不可用力,动作宜柔、宜缓,呼吸要匀静细长,只有如此方能达到以四肢动作的练习调理内脏气血的目的。该功法还能矫正和预防两肩内收、圆背和脊柱后突等不良姿态,对颈、腰椎疾患亦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资料图)
(一)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两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上托,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如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图一、图二)
(二)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下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时配以缓缓呼气;(图三)
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
另一种练法,所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左右两侧方向高举,且同时抬起足跟,但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图四)。
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于丹田;(图五、六)
如此托按四至八次。
这一式由动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但实质上是四肢、躯干和诸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此式以调理为主。什么叫三焦?目前三焦的部位尚无定论,但大数人认为“上焦为胸腔主纳,中焦为腹腔主化,下焦为盆腔主泄。”即上焦主呼吸,中焦主消化,下焦主排泄,它概括了人体内脏的全部。
《难经·六十六难》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文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动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即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通过三焦激发于五脏六腑,无处不到,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对三焦的调理能起到防治各内脏有关诸病的作用。特别是对肠胃虚弱的人效果尤佳。上举吸气时,胸膛位置提高,增大隔肌运动,我们通过x光透视观察证明,它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一至三厘米,从而加大呼吸深度,减小内脏对心肺的挤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使肺的肌能充分发挥,大脑清醒,解除疲劳。另外,由上举吸气,使横膈下降,由于抬起脚跟,自然使小腹内收,从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内脏得到充分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向上松驰,腹肌亦同时松驰,此时腹压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就改善了腹腔和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此势除充分伸展肢体和调理三焦外,对腰背痛、背脊僵硬、颈椎病、眼病、扁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平时人的两手总是处于半握拳或握拳状态,由于双手交叉上,使手的肌肉、骨骼、韧带等亦能得以调理。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一)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手握拳,食指与拇指成“八字”撑开,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图七)
(二)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时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开弓状。眼看左手。(图八)
动作(三)(四)与动作(一)(二)同,唯左右相反(图九、十)
如此左右开弓各四至八次。
这一动作重点是胸椎、颈椎和腰椎的左右拧转运动,主要动作在上焦、中焦和头颈部。由于胸、腰、颈椎的左右拧转,改善了各部位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对脑外伤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扩胸伸臂,对胸肋部和肩臂部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和增强,有助于矫正由于不良姿势所造成的病态,并改善了心肺功能。
三、调理脾胃臂单举
(一)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左臂伸直后,左手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图十一)
(二)左手覆掌在身前下落,同时引气血下行,全身随之放松,回复自然站立(图十二、图十三)
动作(三)(四)与(一)(二)同,唯左右相反(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
如此左右手交替上举各四至八次。
这一动主要作用于中焦,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于两臂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力,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的疾病有防治作用。熟练后亦可配合呼吸,上举吸气,下落呼气。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一)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叉腰(图十七)。
头颈带动脊柱缓缓拧转,眼看后方,同时配合吸气(图十八)。
(二)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图十七)
动作(三)(四)与动作(一)(二)同,唯左右相反(图十九)
如此左右后瞧各四至八次。
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脏受损。
七伤指喜、怒、悲、思、忧、恐、惊等情绪对内脏的伤害。由于精神活动持久地过度强烈紧张,造成神经机能紊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受损。
这一势动作,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由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从而加强了颈部的肌肉的伸缩能力,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其功能。此势对防治颈椎病、高血压、眼病和增强眼肌有良好效果。
此势练习要精神愉快,面带微笑,乐自心田生,笑自心内起,要乐不够笑不休。只有这样这样配合动作,才能起到对五劳七伤的防治。另外,此势不宜只作头颈部的拧转,要全脊柱甚至两大腿也要参与拧转手,只有这样方能促使五脏的健壮,对改善静脉血的回流有更大的效果。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一)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转自右下方,头象小勺舀水似的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以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同时全身放松,呼气末尾,两手同时作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图二十至图二十四)
(二)动作与(一)同,唯左右相反。
如此(一)(二)交替各作四至八次。
此势动作除强调放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净。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行的俯仰旋转动作,亦有降伏“心火”作用。动作要保持逍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助于任、督、冲三脉的运行。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一)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图二十五)
(二)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图二十六)
(三)上体缓缓向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图二十七),
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图二十八)
(四)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图二十五),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图二十六),以两手抵住腰骶部,上体缓缓后仰。
如此反复俯仰四至八次。
这一势主要运动腰部。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实际上也加强了腹部及其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藏精之脏”。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与全身代谢机能有密切关系。腰又是腹腔神经节“腹脑”所在地。由于腰的节律性运动(前后俯仰)也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增强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及各个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有疏通带脉及任督的作用,并能强腰、壮肾、醒脑、明目,并使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年老体弱者,附身动作应逐渐加大。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俯身时头不宜过低。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一)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图二十九)
(二)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出击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随之前倾(图三十)。
展拳变掌(图三十一),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图三十二、图三十三)
动作(三)(四)与动作(一)(二)同,唯左右相反。(图三十四、图三十五、图三十六)
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四至八次。
这一势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此势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来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增强肺气,以调肺为主。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于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放下,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图三十七、图三十八、图三十九、图四十)
如此起落四至七次。
此势通过肢体引导,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随之自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者,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等。古人谓之“排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的弹性震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